中国打出第一张牌-反击欧盟无理制裁-先拿法国这个出头鸟开刀
法国太想当“出头鸟”,结果就是被中国狠狠敲打。
近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报,开始对欧盟输华的白兰地进行反倾销调查。商务部表示,在进行调查时,利害关系方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交资料,如在合理时间内未能提供必要信息或妨碍调查的,商务部可根据事实和已获取的信息作出裁定。
“反倾销”二字,通常出现在严肃而枯燥的经贸新闻上,但其实这也可以作为一种防御的手段。 欧洲诸多国家都生产白兰地酒,其中法国占比最大,高达99.8%。 很显然,这次调查无疑像是一记锐利的剑,直指法国。
为什么中方的“榔头”专敲法国?有观察家认为,这是因为 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倾销调查中,法国扮演了主导角色。 所以这次中国“杀鸡儆猴”,也是给欧盟国家敲警钟。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产业蓬勃发展,并开始向全球市场输出,特别是涌向欧洲市场。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开反倾销调查,当时法国经济部长立即表示“非常好”。
仅仅一周之后,法国政府就出台了政策,购买中国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不再获得政府补贴。随后在去年10月份,欧盟正式宣布开展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法国政府此举,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通过排除部分中国电动车型,法国试图为本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车企打开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转型期为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争取竞争优势。同时,作为传统汽车工业大国,法国深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和影响力,希望能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型中扮演更加领先的角色。
另一方面,马克龙政府在推动相关政策时也显露出其在欧盟内部寻求领导地位的雄心。马克龙一直表示支持欧盟的整合,希望能在政治上实现更紧密的欧洲一体化。因此在汽车行业这一具体问题上,法国政府试图通过主导政策议程来提升其在欧盟中的影响力。
然而,法国的这些举措并未得到所有欧盟成员国的认同。德国、意大利等国公开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施加高额关税,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已有深厚的经济联系,德国汽车品牌比如宝马和奔驰在中国市场均有重要地位。他们担心,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敌对政策,可能招致中方的报复性反制措施,从而损害本国企业的利益。
这次中方针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一方面是对欧盟连续采取的限制措施的应对,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欧方,必须考虑到减少对华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中国的表态实际上为欧盟提供了一个“台阶”,即 如果欧盟能够正视问题,采取更加合作的姿态,那么中欧之间依然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中欧经贸往来历史悠久,近十年来则展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等科研合作中,中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已逐渐超越传统经贸层面,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重要范例。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欧盟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让它们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出口产品以物美价廉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这也开始引起了部分欧洲政治家和产业界人士的忧虑。他们对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表达了担忧,并推动“去中国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某些西方政客宣称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在现实的经济往来中,欧洲在许多方面依旧需要中国市场和资源。从技术合作到商品贸易,中国与欧洲经济的纽带已经越来越紧密。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单边措施往往是短视的,因为它们会打击市场信心,损害双边乃至多边的经济联系。中欧双方能否找到平衡,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是当前和未来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欧盟以诚相待,中方自然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