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下意识地说-王后被送上断头台-对不起-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
文丨小阳咩咩咩
编辑丨小阳咩咩咩
《泰坦尼克号》上映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一部没人敢翻拍的经典, 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之余最让观众眼前一亮的还是要数那条“海洋之心”了。
它可不是什么电影情节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它的原型来自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可惜这么一位美貌与财富并存的王后,最后也难逃厄运,甚至还被送上断头台。
在临刑前,她说了一句话,不仅让在场的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甚至流传至今,她到底说了什么?
皇室公主沦为“替罪羊”
玛丽生于一个显赫的皇室家庭,是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的女儿,从小就备受宠爱。11岁时,就被许配给法国的路易十六,成为了他的王太子妃。
成年后的玛丽正式成为法国王后。她沉浸在玩乐和打闹之中,更像一个尚在童真时期的公主,而非一位端庄稳重的王后。她热衷于参加各种沙龙聚会,也喜欢华丽的服饰和珠宝,尤其钟情于闪闪发光的钻石。
但在那时的法国国内情况不容乐观,人民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玛丽身为王后不但没有任何作为,反而继续我行我素,大家她的意见越来越大。
很多人都认为,是玛丽的奢侈造成了这场经济危机,但事实上,她顶多就算是一个背黑锅的。
造成法国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因为不断的战争导致劳民伤财,外加上皇室贵族们的挥霍成性。就拿路易十四时来说,他的情妇一晚上输赌的数额就可达几十万里弗之多。
子民们都要饿死在街头了,谁还有心情去深究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人都只会抨击行事高调且铺张的玛丽。
其实作为生于皇室的公主,玛丽要求拥有华丽服饰和生活方式并不为过。将法国财政危机的起因完全归罪于她一人,是人们在现实面前的逃避和替罪。玛丽不过成了这个过程中的替罪羊,承担了许多本不该承担的罪名。
项链事件始末
1785年,一位自称让娜·德拉莫特的女子利用路易十五原本打算送给情妇的一条极为昂贵的钻石项链,设局诈骗了当时的罗昂红衣主教。
让娜这个人,其实并无高贵身份,只是贵族私生子的后代。她平日里温饱都成问题,靠着勾引富人维生。这次让娜盯上了这条原本属于路易十五的项链,心生一计。
她决定假冒玛丽王后,向罗昂红衣主教下手。让娜很清楚,罗昂一直倾慕玛丽的美貌和气质,十分想要在王后面前建立良好形象。
让娜就以玛丽王后的名义给罗昂写信,信中假装王后有意购买这条项链,但担心引起民众反感,想请罗昂主教出面做担保。
罗昂看到信后,深信这是玛丽对自己的兴趣表示,激动难耐。他迫不及待与这位“玛丽王后”展开书信往来。让娜故意在回信中透露些许暧昧,引诱罗昂主动提出会面。
她找来一个与玛丽极为相似的妓女妮可尔,让她假扮王后在指定地点与罗昂见面。那一夜,罗昂与“玛丽”共享良宵,次日醒来欣喜若狂。他立刻联系上珠宝商,以自己的名义取走了项链。
如愿以偿获得了这条价值百万法郎的项链后,她迅速将项链拆散,通过中间人在英格兰变卖。然后不知所踪,带着巨额财富潜逃国外。
这起惊天骗局直到珠宝商找上王宫要尾款时,才被皇宫发现。玛丽王后对此事一无所知,法院检查发现信件签名使用的“玛丽·安托万内特-法兰西王后”与王后真迹不符,证实确系伪造。
尽管玛丽在事件中毫无瓜葛,但民众仍认定这是王室互相包庇的把戏。
原本玛丽的名誉就已经饱受诟病,这件事情就像一个炸弹将囤积已久的炸药通通引爆,彻底惹怒了法国民众。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吓得不轻,行刑手更是瞠目结舌。
“海洋之心”引发的舆论将无辜的玛丽推到了断头台,不过一个人的修养是从骨子里显现出来的。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像安娜这般被送上断头台的无辜女性不在少数,罗兰法人也是另一个鲜明的例子。
罗兰夫人
罗兰夫人,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读书,涉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举止彬彬有礼,沉稳内敛。20岁时,她嫁给了拉瓦尔伯爵,进入上流社会。
投入社会的她在巴黎开设沙龙,汇聚政商文艺界精英。她的才华横溢和温文尔雅,深受各方欢迎,许多政治家闻声赶来,经常光顾沙龙倾只为听她的见解。
在革命爆发之际,很多人逃命都来不及,罗兰夫人却发表文章,召开集会,号召推翻王权,争取人民权利。
还与丈夫一同活跃于政界。虽未担任公职,还起草制定了许多法令。
但此时的罗兰夫人却被视为保皇派同情者,遭到通缉。她的丈夫已逃亡国外,罗兰夫人毅然选择留下,最终被捕上断头台。
临刑前,罗兰夫人从容就义。面对怒吼的群众,她仍彬彬有礼。她让行刑者先杀一个惊恐囚犯,免他受更多痛苦。
罗兰夫人以生命诠释理想,39岁便献身断头台。
她用行动批判革命的失序,指出理想实现的艰辛。尽管政治生涯曲折,但她始终如一地追寻真正的自由平等。这位传奇女性为人民的自由释放激情,她的精神永远活在革命的岁月。
而玛丽作为一个普通女子,渴望美丽和享乐并无可厚非,但是身为王后,其行为必然受到更严格的审视。她的身份也许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