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次地震!全世界开启-震动模式-此次地震损失超8000亿
一边是开年大地震,另一边是地震后海底隆起的新陆地。而就在昨天,能登地区再次发生地震。
所在区域还是之前刚发生过地震的地区,震级为4.4级,深度为10公里。就在地震后不久,位于鹿儿岛县的一处火山又发生了喷发。
(新发生火山喷发的火山口)
名为御岳的火山口发生了喷发,监控的数据则显示,大量从火山内部喷涌而出的落石都聚集在了火山口一公里范围内。
喷发发生后,这里的火山警戒也从2级调升为3级。相关部门已经警告火山区域的居民,不要靠近距离火山口两公里的范围,以免被落石砸伤。
该火山位于诹访之濑岛,属于一座活跃的火山岛,山体的整体海拔高度近800米,岛屿的面积为27平方公里,
截止到昨天,新发生的地震以及火山喷发,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自12月以来, 世界各地6级以上的地震已经发生了十多次。 从亚洲到南美再到大洋洲,近来的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这一地区是世界上传统的地震带,历史上多次大的地震也都发生在该区域内。而现在如此频频的地震,不免让公众担心,是不是地震进入活跃期了?
地球开启“震动模式”了吗
首先要说明的是, 地球不是开启震动模式了,而是一直就处在震动中。 如果你查看一下公开的地震监测网页,就会发现全世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地震。
只不过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地区偏僻,或者是震级太小,都被自动过滤掉了。只有那些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的地震,或者是震级相当大的地震,外界才会注意到。
统计显示, 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超过了500万次,这等于每天都要发生一万次以上的地震。在这样强烈的“震动模式”下,地震似乎毫无规律可循。
(这是2014.1.8到1.13全世界各地发生的16次地震)
在地质学家看来,唯一的方法就是将每次地震都记录下来,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找寻着与规律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由此,围绕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就被发现了。
这个周期性是指,一段时间震级大且次数比较多,一段时间震级小且次数也少。这种变化看似很明显,可在时间跨度看却毫无规律可循。有的周期转化的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有的是几十年。
平均来看, 在100年的时间跨度内,平均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为133次,震级超过7级的为20次。
具体到最近不同的年份看,2014年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11次,6级以上的地震为155次,5级以上的地震更是达到了2000多次。所以和其他年份比起来,这是相对活跃的年份。
2020年,7级以上的地震为10次。2022年,7级以上的地震为7次。2023年,7级以上的地震为19次。
相对于最近其他年份,2023年7级以上地震的次数比较多。这些已经发生了的地震,对未来判断地震的震级和次数有意义吗?在地质学家看来,没有意义或者说意义不明显。
因为, 下一年地震的走向和变化,并不会跟上一年的变化有任何明确的关联。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地震还无法精准预测的原因。
对人类来说,统计过往的数字,也仅仅是从中找到一些地震的发生趋势,即便有周期性的变化,也完全看不出变化的实际规律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次地震的震级较大,那么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就相当于其他小震的总和。 比方说地震的震级超过了8级,7级地震则要发生30多次,才能释放出与前者相同的能量。
于是有人就在想,是不是地震的震级高了,发生小地震的次数就少了?反之,地震震级不高,那么比较小的地震次数就多?
地质学家也想找到这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可同样不存在明确的规律。所以整体来看,只能透过过去的数字看地震趋势,至于下一年确切的地震次数和震级,人类目前无法提前精准预测。
多年来,除了试图探究地球的内因之外,科学家也把目光瞄向了太阳。
地震和太阳活动有关吗?
太阳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目前科学家观测到的结果是11年为一个活跃周期。 具体来说,在活跃周期的前半段,太阳表面的太阳风及耀斑出现的频率会增加。在周期的后半段,相关的现象则会减少。
当太阳风和太阳耀斑活跃时,其影响范围可轻易覆盖地球,并且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而磁场发生于地球的内部,在一些科学家看来,太阳风影响了磁场,而磁场又会引起地球内部岩浆流动和引力场的改变,最终也导致地震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周期性。
目前这一观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证据,因为地震的成因很复杂且无规律,太阳活动对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由于人类的技术还不能深入到地下,所以也就无从得知。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围绕地震的研究,各国的技术水平也都大同小异,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虽然地球整体的地震无法探寻规律,但是对多发地震的日本来说,他们又有自己的“地震周期”。
160年为一个周期?
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和全世界比起来,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里积蓄的地震量在全世界却是最多的。根据以往的统计显示, 全世界15%左右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
而且根据统计历代地震来看, 平均每160年,日本就要经历一次大的地震周期。 如果将时间缩短来看, 8级以上的地震,每10年为一个周期,即1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
7级以上的地震,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发生的次数在20次左右。 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多年里,日本就发生了220次左右的6级以上地震。
如果将所有震级都算上的话,日本每年发生的地震超过了千次。这还仅仅是有感觉的地震,再加上震级更小的地震,次数就更多了。
日本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地球板块交错重叠之处。这一区域以及周边是亚欧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之处。四个板块一旦发生挤压或者拉扯,移动的本身也会引起地表发生震动和变化。
除了大的板块活动会引起地震外,板块自身内部也存在断层,各断层一旦发生变化,同样也会引起地表的活动。
在日本的地震史上,无论是大板块活动引发的地震,还是断层剧烈活动导致的地震,历史上都发生过很多次。而且无一例外,这种大型地质活动引发的地震破坏力惊人。
也正因为地震频发,日本人自己总结出了国内及周边海域的地震周期活动。差不多每160年,日本就会发生一次毁天灭地的大地震。
比如在18世纪,发生过一次8.4级地震。19世纪,发生过一次8级地震。20世纪初和世纪末,分别发生过两次7.9级地震。
地震频频,不但会带来人员伤亡,也会重创地震所在地的经济。
超8000亿日元的损失
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截止到目前,能登地震后的房屋损失情况,是此前东日本大地震的4.8%。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则达到了8100亿日元左右。
从日本全国来看, 其房屋整体的抗震标准规模为87%。而在能登地区,房屋抗震标准的达标规模只有50%左右。
当地的大多数房屋,还是上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而在此之后日本的房屋又实施了新的抗震标准。
此外,能登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严重,大量的老年人口,他们无能力和精力将房屋改造成符合新标准的房子。
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损失程度比较大。而且地震又会破坏基础设施,进一步又会引发经济活动停滞。
分析显示,地震对灾区的影响,会让当地的经济活动至少停滞一个月左右。而这种影响又会更进一步波及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
日本整体的GDP近年来本就波动不断,按照预计2023年日本的GDP已经被德国超越,由此前的第三大经济体降级为了第四。而随着新的地震的发生,这一情况将会让日本的经济更加复杂化。
结语
而从更长远的趋势看,地震等灾难多发,又塑造了日本人整体的性格。比如日本人在个性上, 会表现的孤独且危机感强烈。
灾难的不确定性,又让人变得有些 冷漠且机械 ,但又能在发生较大的危机面前,表现出习惯性服从的一面。
(日本浮世绘对地震的绘画描述,据说地震是因为日本被一条巨鱼驮着)
集体服从的背后,正是群体面对大的灾难来临时,通过多年来的口口相传,或者是各自切身的体会而逐渐积累形成的。
比如二战期间,那些发动自杀性攻击的日军,面临死亡毫无心理压力。甚至在侵略他国杀死同类的时候,也毫无心理压力。
灾难虽然让日本人学会了沉默和忍耐,不过灾难也会强化一个民族整体的宿命感。尤其是像日本这种地震无休无止的地方,人类的渺小和无力就更被凸显和放大。
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不管对自己的生命,亦或是他人的生命,才表现出了冷漠的一面。
所以不得不说, 地震和日本相互交织,日本的很大一部分个性和面貌,就是由地震塑造而成的。
《突发!日本再次地震!一火山喷发,规模较大》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1月14日《能登地震或致8000亿日元损失,日本GDP今年有望回归全球前三吗?》 第一财经 2024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