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越来越少了
我出生在马来西亚新山,中学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来20多年了。慧玲对我说。我有时分不清慧玲究竟是新加坡人还是马来西亚人。她打扮时髦,擅长社交,讲Singlish(新加坡口音英语)。与许多同龄人不同,慧玲喜欢讲华语,虽然新加坡讲英文,但我一定要让我的小孩说华语。慧玲的父母就坚持让她受华语教育,她的家庭条件完全能够供她去英美读书,但母亲坚持让她在中国念大学,她在厦门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回到新加坡。慧玲时常去新加坡边境口岸,前往海峡对岸的马来西亚新山——她的娘家,新山始终是慧玲的内心归属。无论她的新加坡化多么重,新山在她心中的位置不可取代。我是大马人,但不想在大马定居。慧玲的口气沉重起来,马来西亚太多问题了。不过我只是新加坡PR(永久居民),国籍没改。看我吃惊的表情,她补充:按说我早就入籍了,但我不愿放弃国籍,大马仍是我的国家。在吉隆坡、槟城、马六甲等城市,大马的华人占比40%以上,其余主要分布在柔佛、霹雳、森美兰、沙捞越等,图:geocurrents▾因为共同的中文习惯,我有不少马来西亚华人朋友,他们喜欢走南闯北,却像慧玲一样,虽对大马有感情,又有说不出的哀伤。马来西亚太腐败,还是中国经济好,长居上海的马来西亚华人凯文对我说。由于疫情,他已3年没回过家了,我问他解封后想不想回大马定居,却无意中刺到他的痛点似的,他说:什么回不回的,我们都是中国人啦。对凯文而言,在中国被称为马来西亚人而不是中国人是令他难受的事,尽管他有一张中国脸。
一、人口比例下降的马来西亚华人尽管新马两国相似,但两地华人心态不同。新加坡华人对国家的认同强烈,爱讲英语,思维西化。马来西亚华人却对大马认同不强,爱讲中文,对中华文化更认同。不少人选择离开大马去外地生活,华人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据马国政府统计,1957年华人约占总人口40%,如今下降至22%。2015年的华人生育率,不足1957年水平的20%图:CILISOS▾华人出生率也在下降。1957年出生率在三大族群中排位第二,到1995年出生率大幅下滑,是生育率最低的族群。华人近年还晚婚晚育。2019年以来,华人初婚年龄30岁以上,是马国婚龄最迟的族群。随着生育减少、生育年龄推迟,华人老龄化程度也是马国最高的。
二、何以减少?根本不敢生娃,现在通胀严重,物价飞涨。吉隆坡华人狄克对我说,养小孩花销好大,奶粉、教育、住房,想想就头疼。狄克去年结婚,但对要小孩还没准备好,物质条件不够是他的理由。实际上,大部分华人都是这种观念,注重优生优育,不是多生放养,这也导致华人出生率下降。但华人人口减少还有结构性原因。印尼在政策上已经取消了华人歧视,但马来西亚不一样,它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歧视华人。慧玲说。马国政府实施土著人优先(Bumiputera)的种族歧视政策。1969年马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宪法第153条规定马来人及土著民族享有特殊地位,元首有义务保护土著特权。土著人(Bumiputera)是梵文,意为大地之子,指马来人及沙巴、沙捞越的原住民。马国独立前,占人口36%的华人大部分从商,经济地位较高,土著人则是农民、渔夫、工人等。为提高土著经济地位,削弱华人,马国政府从宪法上保护土著,华人被置于系统性种族歧视中。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土著人优先以来,华人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经济地位削弱,财富占比降低。2002~2014年,华人收入涨幅是马国三大族群中最低的。2002-2014年马国三大种族收入涨幅对比,图:LSE,▾华人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涨幅下降尤为明显。华人前10%的高收入人群收入涨幅仅1.2%,而马来人是5.4%。在最富裕的1%人口中,华人负增长,马来人高达8.3%,马国政府扶植马来人掌握经济命脉,逐渐剥夺华人财富。马国高收入群体中,华人财富占比由72%下降到60%,马来人、印度人的财富比例提高,图:LSE▾华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