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都去哪了?出国游热潮消退,美媒:它留在了中国
在新的一年,很多以旅游行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都在期待一个身影出现,
自从2019年后,多国以“新冠病毒”为由,要求中国游客做48小时核酸,甚至是拒绝中国游客,比如2023年,摩洛哥禁止中国旅客入境,不论国籍。
可中国人不去旅游了,西方旅游业又开始翘首以盼:
中国游客“消失”
美国彭博社在2024年1月9日发了一则新闻: “中国断行导致全球旅游业损失1300亿美元”。
言外之意就是中国的航班减少,中国旅客都不能来了,这让他们损失了很多的钱。
中国人去的时候,西方又是“嫌弃”、又是“讽刺”。
如今中国游客消失了,西方又说, 中国旅游不来全世界旅游业都损失了钱。
要知道,在疫情之前国人很喜欢去西方大肆购买奢侈品,这让西方人很看不上这一副暴发户的行为。
可彭博社这一副抱怨的语气,让很多媒体人看乐了。
这些紧追时代的人纷纷开始嘲笑彭博社: 不是你们说中国是威胁的时候了,现在中国人不来消费又难过了?
更心急的是西方的奢侈品行业 ,往年中国人去旅游都要采购大量的奢侈品。
旅客减少势必会减少销量,而欧美调查报道显示,有四分之三的本地人表示会缩减百分之六的支出。
而疫情开放后,大量中国游客涌入西方, 奢侈品行业在2022年的疯狂增长后,又在2023年迎来下跌。
例如LVMH集团,2023年上半年增长3%、又下跌16%,即便是爱马仕这种顶级圈层才消费的起的奢侈品,也从2022上半年的34%下降到2023上半年的20.7%。
奢侈品销售额的缩水,足以看出中国游客对世界旅游业做出的贡献。
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国家,仗着中国人好说话,肯妥协, 大肆的在签证上卡中国人的脖子。
那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那么差呢?
西方媒体的贡献功不可没。
例如纽约时报、彭博社等,都属于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首先往中国人身上倒污水。
新冠防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今这股风波依旧没有停止,中国海外航班正在逐步的恢复,却被西方媒体是说成断航,这可不是他们在2019年拒绝中国航班的时候了?
中国游客去哪了?
彭博社还指出,中国旅客更倾向于去中东、东南亚或者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以往那些被众人追捧的纽约、巴黎反而成了其次。
其实也正常,相比起韩国一直偷盗文化,日本排放核污水,西方的歧视,东南亚的旅游行业要更让人舒心。
但西方媒体说的涌向东南亚也不准确。
中国旅客的目标,从国外转向了国内。
在山东淄博烧烤爆火之后,国内各省文旅局开始各展神通,纷纷打出明星、文化、地区特色招揽游客,“南北互换式旅游”成为了中国游客的心间宠。
而最近的小砂糖橘、小冻梨更是给国内旅游行业打了一盏明灯,从最近频频上热搜就足以看出,国内旅游行业崛起的雄心。
中国地大物博并不是说着玩的,一些西方国家抛除“购物”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可经得起探究的景点。
但还有一部分去国外的旅客,他们更倾向一些小众景点,例如拉美等偏远地区,一些不知名的古朴欧洲小镇。
不过由于东南亚的价格优势,他们依旧是中国人出国旅游的首选。
有一点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国内景区在爆火后,
除了跟游客“心理预期”有关外,还有一点少不了外国的频频插手。
例如哈尔滨在爆火后,被别有用心的人买水军刷黑评,试图让大家别去哈尔滨,除了哈尔滨有着731遗址外,还少不了竞争的因素。
而且,外国是有专门抹黑中国的地下部门,甚至有外国记者明目张胆的黑!
西方媒体的抹黑
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一到旅游旺季,全世界飞的到处都是中国旅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欧美国家的人对中国旅客抱有歧视,就连韩国和日本也高人一等。
如果你去日本、美国做街头采访,对中国人的印象如何?
大部分人连中国人都不认识的情况下,会说中国人不讲卫生,没有秩序、乱插队;去美国问,他们会说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讲礼貌,不爱护环境、贫穷等等。
那这些坏印象,一部分是以往的中国游客给外国人留下的,一传十、十传百..
但还有一大部分莫名其妙的坏印象,是外国媒体想让外国人看到的。
最典型的,就是2019年,美国媒体称有将”近100个潜在间谍冒充中国游客进入了重要地区“,什么导弹靶场、发射基地。
虽然大部分民众没有接受美国的炒作,称如果一个游客都可以随便迷路进去,那只能说安保设施不到位,可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发言,依旧影响到了中国游客的声誉。
再例如BBC的“阴间滤镜”,企图让西方人认为中国很压抑,还给沙尘暴时期拍下的图片配名:
中国人不想再花钱找罪受,西方媒体反倒埋怨中国游客不来,让他们损失了1300亿。
这件事也成为了国外网友们的嘲讽: 或许一直宣扬中国威胁,不是一个好的旅游推广方式。
更有甚至着点明主题: 西方媒体整天叫嚷,中国游客不来了,他们又开始着急了。
还有外国网友称: 如果彭博社不讲那么多废品话,或许会更受民众的喜爱,中国游客又没有受虐症 ,他们去会受到欢迎的地方旅游了。他们这么做得到了什么?
西方媒体这次的疑问,根本没有人同情 ,或许说他们的行为就像是在说: 我虽然骂你们、嘲笑你们,但你们还得来我这花钱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