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百多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

国际

安倍晋三是日本人,但为啥他遇刺后,墓碑上却刻的是中国汉字呢?

banth 2024-02-04 国际640
在2022年7月8日,日本的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身亡,这件事情让很多日本人悲痛欲绝,可就在安倍晋三下葬的时候,眼尖的网友发现,安倍晋三的墓碑上竟

文 | 古轩说史

编辑 | 古轩说史

在2022年7月8日,日本的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身亡,这件事情让很多日本人悲痛欲绝,可就在安倍晋三下葬的时候, 眼尖的网友发现,安倍晋三的墓碑上竟然刻的是中国汉字。

安倍晋三作为日本前首相 ,按理来说墓碑上应该要刻自己国家的日文,可为什么要用我们国家的中文呢?这样子不会让老外们误解吗?


1 日本文字的起源

其实安倍晋三的墓碑上刻的汉字,在日本这里是很正常的,其中 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认为在严肃的场合,就应该使用汉字来表达。

而像安倍晋三这种葬礼上,就属于严肃的场合,类似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婚假等多种情况,而且 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肃而又不失大方的感觉 ,但他们的日语就没有这种感觉,反而会呈现出一种小家子气。

所以 不管是安培晋三,还是日本的其他人,都会使用中文来作为墓碑上雕刻的字, 不过“安倍家之墓”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奇怪,好像他整个家庭都埋在这里面。

不过我们中文的“冢”和“家”字比较像,会不会是日本在传承我们中国汉字的时候出现了错漏遗漏,然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说在日本埋葬的习俗中,就有这种“家”的概念。

除了在这种严肃的场合之外, 有的日本人在聊天打字的时候,也比较喜欢用汉字来表达, 而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节约时间。

同样都是一句话, 如果用汉字表达,几个字就能了事,但是换做日语的话,各种平假名片假名要连续几行才可以打完 ,甚至在表达方面上还没有这几个汉字来的准确。

毕竟日语本身的平假名的局限性很大, 有些情况根本无法用平假名来表达, 而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使用片假名, 片假名很多都是舶来词,都是直接音译英语。

就比如“龙”这个字,日本本来都是没有的,在他们看到英语中的“dragon”后,就有了“ドラゴン”,而且 日语的读法跟我们的拼音是很相似的, 所以“龙”这个字, 日语读起来就是“多拉贡”。

其实日本在各种场合都有很多用到汉语的场景,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日语是从中国汉字起源并演化出来的。

日本的历史是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距今也仅仅只有2600多年, 与我国的上下五千年是根本无法相比的,当时日本建国之后,根本没有什么语言文化,这个相邻的小国在被我国当时的朝代发现后,就收下当做了藩属国。

而后来唐朝兴盛, 日本就专门派来了过来学习语言文化的遣唐使, 并在离开的时候带走了汉字如何学习的办法,从此以后,日本才开始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

可好景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中国古代的汉字一直在演变,而日本当时学到的是隶书,等到他们遇到不会的地方想要请教中国时,发现中国的汉字已经更新换代, 比起有些许问题的隶书,他们更看不懂演变后的文字。

日本非常无奈,为了解决表达的问题,他们只 能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来弥补讲话时的漏洞,但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其中大部分还是汉语。

2 鲁迅先生对日本的影响

虽然如今的日本千方百计的想去汉字化,但汉字的文化早已在日本根深蒂固,根本无法去除,就比如拿其中一个例子来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都是非常敬重而佩服的, 而在日本人眼中,鲁迅同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民英雄, 就连现在, 日本的教科书上还有着鲁迅先生的《故乡》《藤野先生》 等多篇文章,

每个日本人在中学时期,都会学习鲁迅的文章。

关于日本名人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更是数不胜数,他编写的《藤野先生》,讲的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间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之间的回忆。

这篇文章对于日本的学术界影响极大,除了里面令人感动的故事,还蕴含着现代国际化社会中,国家之间的立场差异。

当事人藤野先生在看到这篇小说后,也是非常的感动,不过那个时候鲁迅先生早已逝去,他只能悲伤的表示: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 也曾对鲁迅发表过评价,他 提及自己的骨子里流的就是中国文学的血液,没有像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他大江健三郎就不会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今天。

同时 大江健三郎的母亲也同样认为 在亚洲的作家中,最应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就应该是泰戈尔和鲁迅了。就算她自己的儿子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也跟这两人差的远呢。

获得“儒莲奖”的吉川幸次郎认为:日本人对中国文明与文化的代表,就只有“儒莲奖”是汉学界的一种奖项 ,在汉学界内,“儒莲奖”可以跟诺贝尔文学奖相提并论。

这位汉学界的大拿对鲁迅的评价更是厉害, 直接将他和孔子相提并论, 可想而知鲁迅先生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

甚至就连日本有名的东北大学, 在每年的入学案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鲁迅先生, 就连在东北大学毕业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校友,都得往鲁迅先生后面稍稍。

其实说起来,不仅仅是鲁迅先生,包括我们古代的诗词,日本也在学习,比如咱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日本人就在学习。

甚至他们学习的古诗词还不算少,跟咱们一样, 高中就要学到《师说》《赤壁赋》《捕蛇者说》等一系列文言文, 他们并不像我们,母语是汉字,为了学习这些诗词文言文,他们还要用日语在旁边做标注。

这些都能表明, 日本想要脱离中国汉字的影响,根本就就是不可能的, 像安倍晋三这种,墓碑以中文题字的,只会越来越多。

3 汉文化圈

实不仅仅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几个国家的文化其实都是属于汉文化圈, 毕竟在古代的时候这几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成为过中国一段时间的藩属国。

并且他们的领土面积都不大,但远无法和我国的地大物博相比,所以他们自身简陋的文化立即就被我们渊源流长的文化所覆盖, 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

从两汉时期开始,越南开始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而最开始的就 是南海郡尉赵佗在中国南方的蛮夷之地,建立了“越南之国”, 而后越南从也原本的蛮夷慢慢开化。

在唐朝时期还有越南人士参加科举,著名的刘禹锡等世人也都去过越南游历,后来 越南还引进儒教,学习四书五经,并且同样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只不过到了近现代,法国占领了越南,下令把越南原本使用的汉字改成了罗马化的越南话。

朝鲜同样也处于汉文化圈,不过史料记载的不多,只提到过 后来封建制度解体,朝鲜的儒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统治力,同时还废除了科举制度, 等到了1949年,朝鲜还废除了汉字,只是用朝鲜文。

虽然这几点都表现出朝鲜在努力退出汉文化圈,但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朝鲜同样在学习中国的各种经验。

而后来,朝鲜还分成了两个国家,分别为东朝鲜和韩国 ,东朝鲜仍旧维持着和朝鲜的选择,使用着朝鲜文。

韩国则在当时仍旧使用中国汉字,虽然在1466年,朝鲜王朝的的君主编造了《训民正音》。

通过研究汉字的语言艺术,取出汉字之中的表意来编写出了韩文。

但这个韩文当时弄得粗制乱造,只能满足正常生活 ,可是在编撰韩国史书等书籍的时候,由于韩文的局限性太大,常常同样的一句话却有着多种含义,为了防止编撰的时候,出现理解错误的场景,就只能继续使用汉语。

甚至就 连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面标识的本人的名字都是使用的中文 ,还有他们引以为傲的国民级美食泡菜和方便面,大部分也是由中国生产的,但是他们却以谎言欺骗自己,编造各种了历史来宣称某某东西是从他们韩国起源的。

这几个国家到了如今 ,虽然在语言上都摆脱了中国汉文化圈,但是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墓碑上刻的是汉字的情况,大家也可以理解了吧,毕竟对于汉字,日本同样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

所以如果在其他的亚洲国家旅游,发现有他们也有汉字的迹象的时候,不要惊讶,毕竟他们原来学习的都是汉语。


广告7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