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脑袋被驴踢了吗?复旦毕业,美国读博后留美,流浪了16年不回国
曾在美国华尔街担任软件工程师的吴某,此刻正蜷缩在纽约地铁站的长椅上,怀中抱着自己仅有的几件衣物。54岁的他头发蓬乱,胡须满面,衣着邋遢,看起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一幕被国内某博主“王探长”捕捉到,于是主动上前搭话,试图搞清这个看似精神失常的中年男子的来历。
在与吴某的交谈中,王探长才得知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有着出众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原来,吴某是江苏江阴人,54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赴美国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主修的专业依然是物理。在完成博士学业后,他进入了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本该是一帆风顺的人生轨迹,却在半道上生生断送。吴某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家。此刻的他,正在地铁站过夜,白天则在街头游荡,伙食简陋,衣不遮体。
这般“沧海横流夜夜潮,人生艰难路途迢迢”的遭遇,让王探长深感震惊。一个拥有如此优秀学历和工作经历的人,为何会最终走上这般人生低谷?究其原因,吴某的离异与后续出现的精神疾病是主要因素。
据吴某所述,他曾与一位女性结婚并共同生活了4年。但在婚后生活出现不和,两人选择分居。此后又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8年后,最终离婚收场。这场婚姻的破裂严重打击了吴某。并在离婚不久后,他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深受妄想症困扰的吴某无法正确判断现实,只能在虚幻的世界里徘徊。由是,他选择离开工作,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
对于吴某这般抉择,我们不禁感到费解。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发达完善吗?为什么他不选择去救助站或收容所寻求帮助,反而整日整夜地在地铁站流浪?对此,吴某表示,救助站都离自己太远。但我们怀疑,其实是他那令人难以理解的骄傲自尊心作祟。尽管身无长物,他仍然无法放下自己去寻求公益团体或政府机构提供的安置帮助。妄想症的困扰令他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愈发脱离现实社会。
一个半生坎坷的中年男子:本应沐浴着职场成功的荣光,赢得同龄人的羡慕;本已拥有家庭的温暖,共度人生的点点滴滴。却因一次婚姻的破裂与离异,而蜕变为街头上寄人篱下的流浪汉。这其中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很多悲欢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被动承受的无奈。
对于吴某的遭遇,王探长深表同情,并建议他尽早走出过去的阴影,找份工作重新生活。但吴某却自信满满地表示,以其过往在华尔街的工作经验和薪资待遇,很快就可以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显然,他对自己的能力和职场前景判断有偏差。
事实上,以吴某的年龄情况考虑,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先不论其患有妄想症等精神疾患的状态是否适合就业,就算他康复如初,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中年后半程的他,体力和记忆力均有衰退,不堪繁重工作负担。更关键是,没有企业愿意招聘这样一位工作荒废多年的老员工;就算勉为其难录用,也只会安排一些底层或临时工作。
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已故刘易斯大学教授张益唐未成名前,也曾在餐厅刷盘子维生。博士学位于工作场所被认可和接受还有一段距离,况且美国职场竞争激烈。想重复过去辉煌,无疑是吴某一厢情愿的错觉。如今他已然身无长物,而且又积习难改,倘若再不收敛锐气,只怕会在阴沟里越滚越脏,黄粱一梦醒来时,人已老矣。王探长劝他还是找一份轻松简单的临时工作填充时间,这样至少可以养活自己,避免继续荒郊野外为伴的颓废生活。
众所周知,美国的法律和社会政策非常重视公民个人权益的保障。任何一个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美国公民,都不应该沦落到露宿街头的悲惨下场,这绝对是难以想象和接受的。那么,问题就出在吴某自己身上。当他得到绿卡后,就意味着拥有了寻找工作、申请救济、融入社会的各种法定途径和手段。偏偏,他放任自己陷入郁郁寡欢和自我怀疑的状态,选择了与社会脱节的生活。这一逃避现实的错误选择植根于他脆弱多疑和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深处的软肋导致表面上的一蹶不振。
令我们欣慰的是,在社交媒体传播发达的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有一些善意的网民和博主关心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比如王探长这次主动搭话,为吴某购置了一餐温饱;比如据说目前也有人通过微信群向他提供帮助。我们衷心期盼,在一番劝导下,吴某最终能认清现实,重拾生机,不再过着颓丧消极而又无家可归的生活。
吴某的遭遇也给我们普通人一点启示:不论坚韧不拔,还是脆弱敏感,这都是正常人的多面性。唯有心态平和、与人为善,才是面对逆境最可贵的品质。这就是吴某目前最需要但显然缺失的素质。让我们真诚地期待,这位满怀理想却历尽沧桑的博士老兄,能早日回心转意,不再逃避,学会让自己的人生“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