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机”曾碾压德日企业世界第一,后负债789亿,今重生回归正轨
文 | 羊羊史记
编辑 | 羊羊史记
前言
沈阳机床,中国的工业明珠。
它通过雄厚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曾一度登顶全球机床行业的巅峰。
奈何在沈阳机床的骄傲时刻却被悲剧笼罩,仅风光数年就,行走在的边缘。
从世界第一到破产重组,“沈机”究竟遭遇了什么?现如今又怎样了?
一、为技术崛起而奋斗
众所周知,造产品就需要数控机床,可在工业领域中, 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一直落后于他国。 直到沈阳机床的崛起,中国才算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可这样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沈机就遭遇了变故,直至跌落神坛。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
1988年,名牌大学出来的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高薪生活, 反而在中捷友谊厂一线的车间里当一名技术工人。
到了1992年, 他有幸被选中与其他九位同事一同前往日本 ,接受国家重点引进项目的技术培训。
初到日本,关锡友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日方为他们提供的住宿条件远超他们的想象, 每人每天需支付的房费相当于他们的薪水。 为了节省开支,关锡友主动与日方沟通,将房间从单人间改成了四人间。
可接下来的早餐费用更是让他们瞠目结舌, 每份早餐的价格高达人民币。 即便关锡友再次尝试与日本方面沟通,希望能取消早餐以减少开支,但日方的态度却变得不耐烦, 明确表示已支付的费用无法退还。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关锡友深刻感受到了中日两国在生活水平和工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
尤其是看到日本的数控机床已经成为主流,反观中国,许多学校还在教授学生们使用等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 这让关锡友更加坚定了要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的决心。
归国后,关锡友凭借在日本的学习经验,开始对国内现有的数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国内数控程序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关锡友的发现引起了工厂领导层的关注, 他们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 ,并对数控系统进行了改良。
改良后的数控系统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关锡友也因此获得了领导的赏识,被任命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关锡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从管理模式到程序设计,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大刀阔斧改革,当上一把手
其中最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就是 拿下一份价值的合同 。这份合同是为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任务。
面对这样的大项目,德国公司给出了他们的报价,但甲方对此表示担忧, 担心德国公司在交货时间和质量上无法满足要求。
在这个关键时刻,关锡友站了出来,他自信满满地向甲方承诺, 中捷厂有能力按时交付高质量的零部件,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凭借关锡友出色的表现和承诺,甲方最终选择了中捷厂。
关锡友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在中捷厂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在中捷厂期间,关锡友通过独特的管理方式,使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02年, 关锡友被提拔为沈阳机床集团的总经理 ,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当时,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大型、精密的数控设备的发展,沈阳机床集团作为 国内的老牌国企 ,自然成为了这一战略的关键参与者。
关锡友上任后,立即对集团进行了改革,包括调整销售策略、改革生产制度以及加强技术领域的研发。
在技术领域,关锡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数控系统的研发。由于,他不得不寻求老同学朱志浩的帮助,并在上海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
他们从源代码开始,一步步攻克技术难题,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
三、从巅峰到负债700多亿
关锡友带领着团队一步一步 从零开始 ,克服种种困难,试图将沈阳机床厂推向 世界之巅 。
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市场的残酷竞争,以及内部管理的问题,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工厂逐渐步入了困境。
在研发过程中,沈阳机床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需求。关锡友在德国出差期间,感受到了资金链断裂的巨大压力。他不得不开始,以确保研发的顺利进行。
经过多年的努力,沈阳机床厂终于成功研发出 数控机床i5 ,突破了技术瓶颈,实现了自主研发。
可i5数控机床的市场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沈阳机床厂为i5建立了 5D工业园 ,希望通过展示i5的性能,提高市场认知度。尽管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但销售业绩并未达到预期。
2011年,沈阳机床厂卖出了 11.5万台设备 ,销售额达 180多亿 ,看似成绩斐然,但在背后, 大型生产设备回款周期长,客户拖欠尾款等问题逐渐浮现 ,给沈阳机床厂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压力。
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沈阳机床厂尝试,降低客户的负担。
可这项业务并未能弥补亏损,反而使财务状况更加恶化。随着昆明子公司 财务造假事件 的曝光,进一步加剧了沈阳机床厂的财务危机,影响了公司声誉和投资者信心。
面对重重困境,关锡友选择了辞职,沈阳机床厂失去了核心领导力量。
沈机没有关锡友,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根本无法继续走上巅峰,反而负债累累。
2019年,沈阳机床厂的 负债达到789亿,总资产仅剩185亿。 这个曾经的制造业巨头,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负债累累,但沈阳机床厂并未就此放弃,仍在积极探索发展道路。 历经数年,沈机也迎来了自己的另一个时刻……
四、“沈机”最后的挣扎
机床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至关重要。
不过,与日本和德国的机床企业相比,沈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竞争的应对能力显然不足。
并且在与国际顶尖机床企业的竞争中, 中国的机床品牌多数是国外品牌 ,这暴露了中国在高端机床领域的短板。
但幸运的是,沈机意识到了问题,通过进行和改革创新来寻求转机。他们注重补齐技术短板,提升技术水平,并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
2021年,在记者对沈机进行回访时,经过重组的沈机表示 疫情过后,从2021年到2024年,极有可能是沈机的下一个五年增长机遇。
事实也正如他说的那般,经过几年的努力, 沈机在2020年至2023年间实现了扭亏为盈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目前, 沈机已经重新开始生产,并在净利润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即便市场竞争仍然激烈,沈机正在努力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力。虽然疫情对供应链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他们对未来的发展保持了乐观态度。
笔者认为
机床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制造业的进步,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创新能力。
幸运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自主发展,中国机床产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话语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