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又是如何取暖的 - 在寒冷的冬天会被冻死吗 - 古人没有暖气
文 | 许又史
编辑 | 许又史
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气温骤降,在当代社会,有羽绒服、小太阳、电热毯、暖气、空调等取暖御寒方式,能够让我们 度过寒冬 。
可是,在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 古代 ,没有暖气的古人,是 怎样取暖 的?
以衣取暖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取暖方式也会不同。但是不管在何种时期,用衣物取暖都是必要的。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过冬,用 树叶 和 动物皮毛 遮盖身体。
生活在台湾地区的噶玛兰人就曾经利用香蕉树干上的纤维,在进行刮痕、晒干、挑线、纺织等复杂的工序,做成 香蕉衣 ,在冬季穿上,已度过寒冬。
真正出现衣服的时候其实是 夏商周时期 。纵观历史,丝绸起源于神农嫘祖养蚕;到了周朝,养蚕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在诗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养蚕制丝的过程不仅很漫长,而且还很麻烦,最后的 产出量又很少 ,所以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可以穿。
但是 麻 却非常容易种植,而且用它织出来的衣服很轻薄,可以满足普通人穿衣的需求。
西周时期,纺织工具有了新的突破。 出现了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缫车、纺车、织机,衣服的质量和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买不起,只能将自己家种的 麻制成衣服,用来过冬 。但是因为麻衣很轻便且透气,还不贴身,尽管保暖性很差,但总比没有衣服强。
可是 贵族 们并不会和平民百姓一样穿麻衣,他们会 穿动物皮衣(裘衣) 来御寒。
在《周礼·天官·司裘》中用“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来描述了天子赐给有功的大臣 裘衣 ,以表示 嘉奖 。
在各类动物裘服中, 最尊贵的就是白狐裘 ,之后是青狐裘、虎裘、貉裘,最次的就是羊、狗、的皮毛。
在汉宣帝统治时期,河北钜鹿陈宝光的妻子发明了,这以发明直接让当地织娘的纺织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一到冬天,依旧有很多人被冻死,东汉南北朝时期的《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在皇宫和诸侯的人 每天都有三四个人冻死 ,而穷苦的老百姓在寒冷的冬季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在冻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棉花开始被大肆种植
不过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在宋朝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我们都知道宋代的 商业十分发达 ,草市、夜市也开始逐渐出现,直接激起了农民种地的热情。
棉花的加工和纺织也也因此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同时衍生出了棉衣、棉裤、棉被、棉鞋 等御寒衣物。
而 棉衣 不仅轻便而且 保暖 性还很好,所以逐渐成为 权贵们新的御寒衣物 。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就是高昂的赋税,在这两个时期,农民需要交公田之赋、 民田之赋 、城郭之赋、丁口之赋、 杂变之赋 ,这五大类税。
根据相关的古籍记载:
足以看出宋朝民众身上的担子确实很重,即使当时南方有很多种植棉花的百姓,但为了生活, 种植的棉花都被换成粮食或者当做税交给统治者 , 因此寻常的百姓依旧很少使用棉花制品。
造纸术的改进
在东汉时期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后,各朝代有样学样也对造纸技术进行改造。
改良过后的纸 不仅轻便,还 密不透风 ,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就将其制作成纸衣、纸被用来过冬。
宋代诗人叶绍翁在《四朝见闻录》中用 “转智,不御烟火,止食芹蓼,不衣丝棉,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来描述苦行僧在冬天用纸衣御寒。
在明朝之后,在 朱元璋 为了稳固朝政,恢复经济,就 号召农民积极种棉花。
因为 种植棉花可以抵消一部分的税 ,所以在当时,几乎有 一半 的耕地都是用来种植棉花的。
就是在全民种植棉花的时代中, 棉花产量激增,价格也骤降 ,成为百姓们保暖过冬的主要衣物,自此棉衣再也不是贵族们的专享衣物了。
花椒房取暖
花椒房就是 将花椒碾碎和泥土混合,涂在墙上 ,来提高房屋的保温能力,花椒在古代很珍贵,常被制作成香料。
像 汉朝皇后窦漪房 居住的椒房殿,就是采用上述工艺,此外,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里住着自然不会感觉冷。
花椒房不仅可以防寒保暖, 还能够保持室内香气 。也是因为花椒房的保暖效果很好,在严冬还可以养些花草,在当时令人惊叹。
汤婆子取暖
汤婆子在一些地区也叫它汤捂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大多是用铜制作成的椭圆形扁的瓶子,它就像现在的 热水袋 一样。
这是当时穷人取暖的方式,每当到了冬季,在里面倒入热水,热气就会透过瓶身传递出来,可以拿在手上,也可以放在 被窝 里。
用火取暖
在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 。到了冬季,各部落就会在山洞里生火取暖,来度过寒冬。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利用火,发明了许多取暖方式。在明清以前,东北、华北、北方草原地区使用的主要是而西北地区则主要是
所以火炕就变成了取暖设施,也是当时的就寝设施。当时满族的先人建房子时,并不会只建在朝南的一面建火炕,而是在室内的 四个面都会建造 ,从而让屋内变得暖和。
西北地区壁炉,就是在墙边凿开一个洞,然后在里面 烧柴或者碳 ,以此来温暖室内。
虽然壁炉确实很有用,但它 最大的缺点就是就是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而且还会一氧化碳中毒,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医疗常识,所以很容易在睡梦中不知不觉的去世。
金朝元朝以后北方草原民族向西迁移,将把火炕技术带入了西北地区,从而取代了 壁炉 。
地坑的优点十分明显,它位于地下,加热面积和 散热面积都很大 ,并且 加热很均匀、温和 。
相比于火炕,工作坑和排烟口都在室外,这样就不但 增大了室内的活动面积 ,还起到了保持室内清洁、防止室内火灾的效果。
除了取暖设施,也有许多取暖物件。古人也会利用炭火制作,在冬季放在宫殿里或者庭院里,很受世家大族的小姐们青睐。
当然还有可以拿在手上的。手炉有外壳和内胆两层,里面也是烧炭,最上方用镂空的盖子,用来通风。
因为手炉是用铜制作的,所以传热性很好,所以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
还有的手炉外壳 用珐琅彩或者雕刻技艺 ,就像是工艺品一样,十分美观,所以自然也很受世家小姐们的喜爱。
这个小物件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像甄嬛传中多次出现手炉。
吃火锅取暖
火锅不仅是现代的流行美食,古人也会在冬季聚在一起,和家人朋友一起吃火锅。
在冬季,古人不仅会穿御寒的衣物,还会聚在一起吃火锅。为了驱除寒冷,他们会吃像 生姜、羊肉和狗肉这些性暖的食物 。
其实火锅最早起源于 西周 时期,是用作礼仪祭祀的器皿,也叫做火鼎,并不是厨具,是王室贵族用来证明身份的饰品;
到了战国时期,用陶罐为锅,到了 汉代用铁制作火锅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火锅在战国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
从 《魏书》 的记载我们能够了解,在三国时期,人们用铜制成火锅,在火锅中涮猪、鸡、牛、羊等各种肉食,但当时并不流行。
到了 宋朝,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 ,汴京在开封设立的酒馆,冬天还有开火锅店的餐馆。
在宋朝的冬天,吃火锅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在民间还有 “暖冬” 的习俗。
孟元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
也就是说在每年 农历的10月1日 ,全国人民都会在自己家中围着火炉,边吃火锅边喝酒。除此之外,
结语
尽管古代科技水平并不发达,但是取暖方式确实也很多,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宫贵族,都有自己的御寒方式,这些取暖方式像热炕在当代的东北地区仍继续沿用。
还有的像汤婆子、手炉这些取暖物件,被改进成暖水袋、暖宝宝这样更方便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