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百多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历史

黄维的解释有道理-为何不让王耀武杜聿明带兵入朝作战-但不全对

banth 2024-01-16 历史540
在解放战争中,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一大批的国民党军官成为了俘虏,那么共产党是怎么对待这些被俘人员的?。

在解放战争中,随着 蒋介石政权 的垮台,一大批的国民党军官成为了俘虏。那么共产党是怎么对待这些被俘人员的?

《特赦1959》 这部电视剧中再现了这段历史故事。

“功德林” 里关着很多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高级军官,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官 杜聿明 ,兵团司令 黄维、宋希濂 ,山东省的军政首长 王耀武 ,政治部的 康泽 ,特勤部的 沈醉、周氧浩 等人,都是国民党的重要军官。

这些人不是带着部下负隅顽抗,就是大肆杀戮爱国人士,罪大恶极。

虽然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手上都沾着共产党党员的血,不把他们杀到,很难平息平民的愤怒。

但是,杀掉他们并不是战略上的需要,而且“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政策也不会允许。这些国民党军官大多数人都接受了改造,重新获得新生。

这些军官中有些人是曾经也是抗日功臣,如 王耀武、杜聿明 等人,他们都是战功赫赫的军人。

正如电视剧的一幕,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 陈赓将军 在前赴战场之前,去了 功德林 见了一些黄埔军校的同学,其中 王耀武、杜聿明 等人还主动请缨要跟随陈赓将军前去朝鲜战场。

其实让这些国民党将领前去朝鲜战场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们都曾与美军交过手,对美军的武器装备还是有些了解, 如果美国军队想要跨过38线,这必然会威胁道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这引起了王耀武、杜聿明等人的担忧。他们一致都认为这件事情很严重,在此基础,他们积极的分析了美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特征,毕竟交过手,还是有些了解的。

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还联合一起写了《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以供借鉴。

但是最后他们为什么没有去成呢?

以下这几点原因可以直接说明问题。

杜聿明 王耀武 虽然都是抗日战争的好将领,但是美军的准备可以要比日本人的作战装备先进的多,战斗方式更是天壤之别,能打得过日本人,却未必能打得过美国人,而这其中最主原因就是 “美军恐惧症”

古人作战讲究一鼓作气,而国民党的将领大多数都 缺少直面美军的勇气 ,如果上战场的话可能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尤其是在大局这盘棋上,一步错,步步错。

另一个很致命的原因就是吃不了苦。

纵观国民党的那些将领们, 从未吃过共产党人吃过的苦 ;朝鲜战场比不国内战斗,后勤补给几乎是不可能会有的,更何况国民党军在有空投的补给下都败给了解放军,让他们跟美军作战,那胜率更是微乎其微。

还有一个原因也跟原因也很关键,王耀武和杜聿明只是战败后的 俘虏 ,如果真的派到朝鲜战场上的话, 会有很大变数和风险 ,而且国民党一些将领的 纪律性和原则性 根本就比上抗美志愿军的指挥员,所以派他们上去也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啊,如果你认真了解过这段历史。这些国民党将领对这场抗美援朝战争表现出了反应和态度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让他们前去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先来说说 黄维 。他说杜聿明和王耀武的那些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反观他自己,他曾对蒋介石政府抱着很高的期望,他认为,这场战争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缓和国共矛盾的契机。

但是,美军惨败的消息传来,黄维的白日梦破碎,他甚至开始对目前的局势感到无力。

那么 杜聿明 的态度就很鲜明,他先是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是对外战争,我们都是中国人,不能输掉这场外战。 ”他对战争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已经是常态,是人们必须正视和接受的。

杜聿明的看法更多是实用主义,注重战术和细节,用实际行动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就如杜聿明指挥的 昆仑关战役 ,打了整整18个日夜,双方在昆仑关及附近地区展开了战术上的斗争、较量,笑到了最后取得了胜利。

对战术的重视,杜聿明直接分析出美军在作战方面的弱点,比如说:“ 他们缺乏战术指导,并且作战不研究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他们单一部队的作战能力不行,尤其是步兵最为突出。

其实这些都是 杜聿明 低估了美军的实力,美军最厉害之处就是海、陆、空配合的举世无双,在单兵作战执行力上也是很强的,加上先进的武器装备,美军的实力不容小觑的。

王耀武 对这场战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是很善于带兵打仗的,指挥才能也是数一数二,不管是阵地战、夜战还是歼灭战,他都能运用自如。曾经在 淞沪抗战期间 ,王耀武就巧妙的运用“夜战”,重创日军阵地。

王耀武对美国的军事力量有自己的判断,他很清楚美国军队的强大,所以他对蒋介石和美国都没有抱太多的奢望和幻想。

相反的,在被俘虏之后,王耀武已经有点厌恶战争,相对于战争来说,他更看重稳定的生活;他更像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这场战争上。

这三者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度和反应,其实也已经代表了当时被俘虏的国民党将领中很多的观点,或许是角度不同,或许是目的不同。

谁对,谁错,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的清楚,毕竟战争,是要面临流血和死亡的!

个人观点

就如杜聿明所表述的,战争在人类发展中已经成了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见解和观点。

从剧中展述的三位将领的形象,他们根据自己的心里路程、环境以及战争局势的稍纵即逝,分别表述出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和见解。

当然,这个鲜明的反差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关注人物的本身,更应该关注抗美援朝战争背后的历史情况。

同时,我们更应该去深入的思考,对战争中关于人性的思考。

广告7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