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头老牛去世-一头牛为何有如此高待遇-竟有500多人送葬
牛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严格规定诸侯不得私自索取牛的性命。而对于百姓来说,牛既是农田间忙碌的好帮手,又是肉质鲜美的美食。
但很少有人在牛死后还念念不忘,而为牛送葬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可在贵州就发生过一件和牛相关的奇事, 一头名为的老牛去世后,500多人赶来参加葬礼,一时间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
并且人们还为老牛建立墓碑,并挑了个黄道吉日举行埋葬, 甚至每年还有人定期去为牛扫墓,拿出茅台酒进行祭拜。 为什么一头牛如此受到重视?它和这些人发生了哪些刻骨铭心的故事?
牛王背景大揭秘
30多年前,一头小牛出生于雷山县大塘乡新联村,它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其他的牛不同的是, 这头小牛天生叛逆,很不安分,虽然体格强健,但很难驯服,因此不适合作为在田里耕地的牛。 等到它超过了2岁,就被主人卖到了掌排等地,几经周转后,最后到了村民李正书的手中。
那么,为什么李正书会看上这头牛呢?
所向披靡的作战能力
直到1998年,一场斗牛比赛让这头牛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这场比赛是在县里举行的,村民们纷纷把自己家的牛拿出来“遛一遛”。 这头牛身高超过1.8米,体长将近2.2米,身材壮硕,四肢有力。 两只尖锐的牛角仿佛两个锐利的大刀,让对手心生畏惧。几个回合下来,竟然没有能够与它匹敌的对手。 就这样,它荣登本次比赛的冠军宝座,也有了“雷公山牛王”的美誉。
李正书当时正是本场比赛的观众之一, 对它的作战能力十分认可,便二话不说就花了几千元向他的主人买下了这头牛。 从此,它迎来了新的生活。
李正书看出这是一头好苗子,如果稍加培养,定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了让它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再次夺魁, 于是每天给它安排“营养餐”,配制荤素搭配的食谱供它食用。
在2000年至2009年的时光中, 牛王为李正书赢得了超过20多个奖项,以及超过13万元的奖金,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牛王也不例外。 2009年11月,年事已高的牛王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负伤归来,这让李正书十分心疼。
虽然这头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无故攻击人类,性情温顺而通人性。 也有人花重金想买牛王回家,但都被李正书回绝了。
难道李正书只想独自享有牛王,利用牛王为他打比赛挣钱吗?
当然不是的。李正书表示,这头牛来到他们家已经有15个年头了,他们家的孩子见了它都得以长辈之礼相待。 李家人全家早就把它视为家里的一份子了,仿佛自己的亲人一般, 当然舍不得把它转卖了。
身体机能日渐衰退
李正书知道牛王年事已高,再也不能参加比赛了,于是就便让牛王“退役”了。 在接下来的3年里,每天都牵着它在村里散步,俯首帖耳地和老牛拉起了家常, 仿佛孩子陪伴着年迈的老父亲。
2012年初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迎新年。但是李正书一家人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原因是牛王因为之前比赛落下的病根子,致使脚伤引发了后遗症,整天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李正书和爱人花重金请郎中前来医治,折腾了一周左右,老牛才稍微有一些好转。
生死轮回,命运无常。 2013年5月17日,牛王在牛圈里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程,结束了28年的“牛生”。 李正书十分痛心,和家里人抱头痛哭,他们怎么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隆重的葬礼
李正书的孙女李分福远在他乡打工,听祖父说牛王去世了,赶忙向领导请假说要回家奔丧。领导觉得十分诧异, 只不过是一头牛死了,至于如此大费周章吗? 她把牛王的生前事迹陈述了一遍,领导听得热泪盈眶,便批准了她的请假请求。
在送葬的那一天, 李分福悉心打扮,穿上了苗族服装盛装出行。 整个家族中,牛王陪伴李分福的日子最久。牛王来到家里的时候,李分福刚出生没多久,而她童年的快乐生活,几乎超过一大半是牛王给的。 “我最钦佩它的是征战数年,屡战屡胜的能力,这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李分福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全村的人都赶来送牛王最后一程,这个消息也轰动了周边的县城, 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组成了一支超过500人的送葬队伍。 十余名强壮年自告奋勇,主动承担抬棺者的重任, 他们认为能为这样的英雄送行是他们的荣耀。
如今,李正书一家人会在清明节和牛王的忌日为牛王扫墓,并且带上自家珍藏多年的茅台酒。 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连老天爷也在为牛王的死而惋惜不已。
对于别人来说,这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头牛。 但是对于李正书和他的家庭而言,牛王可以和他们的家人相提并论。 其实,动物和人们生活久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就变得难舍难分了。
雷公山牛王凭借出色的作战能力得到李正书一家人的青睐,也赢得了不少的荣誉和奖金。 日久天长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
牛王的事迹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牛王因为上了年纪得了重病而死, 死后大家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祭奠这个作战骁勇的“英雄”。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