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罕见!110年前山西老照片,清朝的高速也堵成狗,消失的驮轿
在中国近代史上,山西虽然没有像清朝其它沿海及沿江城市,在西方列强的枪炮下强行开埠。但当时这个大清最富有的省份,避免不了大量的西方人来晋活动,他们或传教,或经商。下面这组照片,就是由当时在山西的西方人所拍摄。
这组照片拍摄于1907年到1915年之间,涉及到山西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管中窥豹,让我们后人得以目睹110多年前的山西风貌。
原照片为黑白,笔者尝试上色修复,水平有限,请包涵指正。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
下面这组照片,如此多的马车,让笔者想起,黄金周堵在高速上的大型停车场。拍摄者没有标注具体情况,只标注了 “大量来自PEKING(北京旧称)的马车”,不得已,求助网友,有网友(@元气远山NZ)指出这是五台山的骡马大会。笔者查看卫星地图和骡马大会资料,感觉还是比较靠谱的。在此感谢@元气远山NZ网友。
看不到头的停车场
庙会上的马车
庙会上的小吃摊
公开资料显示,五台山的骡马大会举办地在五台山台怀镇,每年6月举行,为期1个月到40天。 以大牲畜交易为主,期间五台山的寺庙,会举行“六月法会”, 代表性的活动有菩萨顶的“跳鬼”表演, 看这几张照片,不见牲畜,只有看不到头的豪华马车,还是从北京千里迢迢赶过来 的,笔者猜想,这是某个寺庙在举行“六月法会”。
五台山的寺庙
寺庙朝拜的人群
这个城门,应当是代州古城,城门额上刻匾为“屏藩畿甸”,城门洞两边贴有标语“爱君”“进取”,这是 阎锡山当时提倡的口号。
代州古城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雁门关也显得破败颓废。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忻州古城东城门,楼前匾悬挂有“双流合抱”之匾,双流指的就是城南的牧马河与城北的云中河,两河奔腾过忻州,共赴滹沱河。
忻州古城东城门
太原北门及主干道
朔州文昌阁
朔州文昌阁
太原衙门之大门雪景,这组照片拍摄者很多都没有标注,或简单标注。有些很难弄清楚拍摄地,笔者的解读也许不太对,如果太原本地的朋友,请不吝指正。
定襄县的七块并列
定襄县的七块并列龟趺(fū)驮石碑
定襄县的七块并列龟趺(fū)驮石碑
除了拍摄风景和建筑外,这组照片,还拍了大量的街头市井及各色人物,个人认为这恰恰是这组照片最大的价值。建筑文物有些不会消失,即使消失,也可重建。但当时的人文历史,如没有照片,就只能存在人们的想象里了。
两个乞丐。
乞丐
乞丐
下面这组是当时,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当时的留影。山西虽为内陆省份。在大的潮流影响下,人的穿衣打扮,精神面貌或多或少有受到影响。当然,这仅限当时精英上层人士,像上图两个乞丐,大概率是没有影响的。
这家有五个娃,大概率,中间坐的是大太太,后面抱娃的是四个姨娘?奶娘?不太可能是五胞胎吧,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五胞胎存活率应当相当低。
五个娃
这位老太太手中抱着的狗是啥品种?看来,不管是现在,还是100多年前,女人只要一闲下来,都喜欢养只狗玩,区别在于,在以前,养宠物狗的只可能是豪富人家,而现在只要你想养基本都 能养的起。
这位老先生,穿着打扮在当时还是很洋气的,再看略带自信的眼神,也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了。
街头小吃摊和食客,这副担子两头翘的挑法,笔者还是第一次见,是有什么说法吗?
街头剃头匠,从发型来看,显然还是长辫子,拍摄时间,应当早于1911年。
街头剃头匠
田间耕地的农人。
田间耕田的农人。
用碾子加工粮食的男人,这个发型却又是短发。新旧交替,不管是从思想,还是从服饰都是混乱的。
用碾子加工粮食的男人
打铁的铁匠,另一位老者应当在拉风箱。
打铁的铁匠
坐在破伞下乘凉的老人。
坐在破伞下乘凉的老人。
给骡马钉脚掌
给骡马钉脚掌
给骡马钉脚掌
给骡马钉脚掌
下面几张照片,反映了当时的交通工具,马车,和驮轿。作为南方人,第一次见,甚至第一次听说。以前在电视里也没有见过。马车因是木质轮子,当时应当没有减震系统吧,马路又不平整,马车行驶起来,难免上下颠簸,坐车是一种折磨。以前古人说,舟马劳顿,辛苦了,那是真的辛苦了。这个驮轿,笔者理解,因为一前一后两匹骡马,自带减震性能,坐起来应当比马车舒服多了。侧面说明,当时的山西人真的是有钱,也会享受!
客栈里的商队
客栈里的商队
下面几张照片,记录了,街头唱大戏和街头踩高跷。人头攒动,马车云集,山西人真爱唱大戏。
戏台
街头踩高跷。
唱戏的凉亭。
唱戏的凉亭。
下面这组照片,记录了西方人在太原传教活动
最后两张是当地衙门照壁上所画 形似麒麟的怪兽,叫“贪”,这是神话中的最为贪婪之兽,传说它能吞下金银财宝。衙门将“贪”画在照壁上,主要是警戒官员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要贪赃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