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丫鬟的100种“使用”方式,有多可怕?图文揭秘
1975年,一顶铜尊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伸手在内部摸了下,意外发现里面刻着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四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这件文物出土了12年,而它底部出现的四个字却足以改变中国的历史。这事还得从12年前说起。 1963年8月的一天,陕西宝鸡突然降下一场大雨,在一处偏僻的郊外,有个小土坡被大雨冲垮了一角,一个小土块顺着山坡滚到了一户陈姓人家里。 半夜,陈堆肚子不舒服,跑去上厕所。正聚精会神时,无意间看了一眼外面,突然被吓得一哆嗦,他发现厕所外的土堆里,有一张“鬼脸”正阴森森地盯着自己。 陈堆吓得跑回房间,摇醒妻子张桂兰,说自己见鬼了,被吵醒的妻子只觉得他是睡糊涂了,训斥几句就继续呼呼大睡。 过了一会,陈堆感觉肚子又闹腾起来,想要上厕所,又想起那张“鬼脸”。实在受不了了,只好叫醒妻子一同前往。 再次来到厕所旁,夫妻俩不约而同地望向小土坡,发现土坡下真的有张面目狰狞的“鬼脸”,夫妻俩顿时面色发白,逃回了房间。 直到第二天,夫妻俩还想着那张“鬼脸”的事,趁着天色大亮,再次壮着胆子前去查看。因为是大白天,那张“鬼脸”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陈堆拿起锄头试探性地一刨,结果一个绿油油的东西从土堆里掉了出来。定睛一看,竟是个40厘米大小的铜器,而之前的“鬼脸”只是上面的花纹。 夫妻俩并没发觉这铜器有何用途,便拿来盛放粮食或烂棉花,甚至后来都成了老鼠窝。 两年后,夫妻俩打算到甘肃找工作,临走前将家里的物品都交给哥哥陈湖保管,那件铜器也在其中。 没过多久,陈湖因生活窘迫,便将家里的东西拿去典当。而弟弟交给他的这件铜器也被拿去废品收购站,因为上面的铜锈太多,陈湖不舍得刮掉,结果被许多收购站拒收。直到遇见一个好说话的老板,用30块收购了这个铜器。 1965年的一天,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闲逛到市区的废品收购站碰运气,因为经常能在这里淘到一些文物。 最终,佟太放在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盆盆罐罐里,发现一件造型奇特的铜器。拥有多年文物工作经验的佟太放,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件古物,兴奋地向领导汇报。 经过一番辨认,确认了这铜器确实是件古文物,随即将其收进了宝鸡博物馆内,避免了它被送往熔炉的命运,而这正是两年前被陈湖当破烂卖掉的那件铜器。 虽然铜器被收进博物馆,却只被当做普通的古代铜尊。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工作人员并没有对铜尊进行太大的清理,而它就这么在博物馆沉寂了10年。 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览,那件放了10年的铜尊,由于图案造型精美,被陕西博物部门选送到国家文物局。 当时,有一批文物要送往日本展览,此事由上海市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负责,马承源毕业于上海大夏,是国内研究青铜器有名的大家。 当铜尊被运到北京后,马承源便对其进行除锈工作,清理到一半时,他发现铜尊内胆底部十分平坦,因多年的研究经验,他猜测尊底可能刻有铭文。 便用手在尊底抠了几下,发现确实有笔划的痕迹,内心涌起了一阵兴奋感,马上请人来进行清理,随着底部的古锈被剔除,铭文一个个浮现在众人眼前。 青铜文物的珍贵就在于这些铭文,因为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记载,而上面的记载越详实,历史价值也就越高。 当尊底清理完毕后,发现上面足有122个铭文。还没等马承源高兴,接下来的发现让众人更是狂喜。 只见铭文里面出现了四个字,写着“宅兹中国”,一直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却很少在文物中发现记载。这篇铭文讲的是周代修建王城的故事,里面“中国”二字是至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 宝鸡博物馆激动地说:“这以后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马承源立马纠正道:“哪是你们的一家之宝,这是镇国之宝。” 因为铭文上面出现一个叫“何”的人,从此被命名为“何尊”。 1976年,我国组织文物到美国展出,美方特意指名要把“何尊”带上,为了显示重视程度,还进行了高达3800万美元的投保。到2002年,国家确认了第一批永久不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何尊”也位列其中。 历史是由无数个偶然事件组成的,几千年前,“何尊”因偶然的机缘被打造,几千年后“何尊”又因偶然的机缘被发现。等许多年过去后,“何尊”的由来便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又一个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国家宝藏:寻宝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