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护送首长,保密工作很好,却被日军知晓,是谁泄的密?
作者:武装东旭
“你们都出去,我跟杨连长谈一件重要的事。”
1942年12月28日,冀鲁豫军区第四分区参谋长胡乃超让警卫员出去后,关上了门,压低声音对齐河县大队一连长杨升堂说:
“杨连长,军区决定让你去接一个人到冀鲁边军区来,此人身份特殊,必须严格保密。”
“可以告诉我,他的身份吗?”
“为了保密,暂时不能告诉你,见面后你也许认识。”胡乃超说,“为了保证任务完成,齐禹县大队的副政委张治安同志跟你一起行动,军事上听你的,政治上他说了算。”
八路军在行军中
杨升堂是山东德州人,当年才19岁,但已经有4年的军事斗争经验了。
参加革命几年来,派一个连护送一个人,他还是头一次听说。
因此,杨升堂听了,不免有些好奇和激动。
他明白这个任务很重要,他也很守纪律,谁也没有告诉,直到出发前一刻,战士们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任务。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向敌人泄密了。
对此,军区领导和杨升堂都不知情,护送任务继续执行。
杨升堂对战士说,要出去执行一项任务,战士们也没有多问,随即整装出发。
顶着寒风,借着月光,他们来到了齐河县刘桥镇的刘桥村。
朦胧的月光下,杨升堂按照参谋长的交代,叩开了堡垒户老李的家门,从里面走出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身后还跟着两个小伙子(其实有一个是女兵)。
杨升堂心说,此人看样子就是要护送的客人,后面两位一定是警卫员。
这时候,后面的小伙子问道:“三姨父身体怎么样?”
这是约定的暗号,杨升堂回答:“取了三天药,只吃了两顿,不知道效果。”
之后,双方谁也没有说话,只是握了握手,彼此心照不宣上路了。
一路上,杨升堂没有问话,那人也没有说话,他帽檐也压得很低,看不清容貌。
经过5个多小时的行军,一行人悄无声息住进了齐河县大李村,一个姓李的地主家。
此人虽然是地主,却跟八路军保持着友好关系。
杨升堂看了看表,是凌晨3时一刻。
经过几个小时的行军,大家已经很疲惫,各自躺下呼呼入睡。
杨升堂和护送的首长在东厢房,对方和警卫员躺下之后,很快也睡着了,发出了鼾声。
唯有杨升堂没有睡意,他在想,护送的是什么人,如此神秘。
不管什么人,既然身份重要,绝对不能出事。
虽然村子外面安排了哨兵,进村的时候也没有发现异常,但是他的心里仍然不踏实。
这时候,他的右眼皮跳了起来,更让他充满警觉。他不由得伸出右手,按住了腰间的盒子炮。
凌晨4点多的时候,一声刺耳的枪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这是哨兵报警的枪声。
“不好,首长,有情况!”杨升堂心里一惊,对正在睡觉的首长喊道。
可是,当他们向外冲的时候,却奇怪地发现,哨兵的枪声只响了一下,却不再响了。
他们纳闷,莫非是哨兵枪支走火了?
这样想着,他们表现出了片刻的迟疑。
他们的迟疑是有道理的,出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进村的时候连狗都没有叫,怎么会有敌人来呢?
原来,敌人非常狡猾,来之前就下了命令,包围圈还没形成的时候,哨兵开了枪也不要动手。
哨兵开枪之后,立即被日军用刺刀捅倒,没有再发出信号。
这一迟疑不要紧,他们错过了最佳的突围机会,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村子。
不到一小时,村子四周响起枪声,似乎敌人已经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
来了多少人,不知道,知道到处都是呐喊声。
根据日军后来的资料,人们才知道,当时日军出动500人,伪军700余人。
抗战期间除非大规模“扫荡”,日军出动兵力很少有超过500人的,一般都是一个中队,200人上下。
杨升堂当机立断,把一个连队110人分成两组,一组30人由副连长率领,趁着敌人的包围圈没有完全合拢,带着首长顺着一条长胡同向村西地突围。
因为地主宅院距离村西近,村外一百米远就是一片小树林,到了那里就相对安全了。
另外一组,80来人由自己率领,上房顶负责掩护首长突围。
在杨升堂看来,能让首长安全脱险,比什么都重要。
这时候,首长说话了:“杨连长,我们一起战斗。”
对方一口江西方言,杨升堂听了觉得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听过。
他来不及多想,也没有说什么,和警卫员一起,用力把首长推了出去。
这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敌人摸不清虚实,没有放手进攻。
等天亮的时候,敌人发起进攻,但仍然放不开手脚。
或者他们认为兵力占绝对优势,所以打得不紧不慢。
中午吃过饭后,敌人的攻势变得凌厉起来,枪声更加密集。
张治安副政委原来是小学教员,是个文化人,参加革命之后,主要从事政工。
他反而出奇的冷静,拿着望远镜趴在屋脊上冷静观察,打着打着,他突然让战士们停止开枪。
他这一举动,让战士很迷茫,杨升堂也不解其意,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对方。
战斗爆发后,杨升堂就怀疑出了奸细,肯定是有人告密,不然敌人不会半夜三更过来,摸得这么准。
他心说,我看你下一步怎么办,如果有投敌倾向,我立马一枪打死你。
谁知道,张治安看出来门道,日军从东面进攻,北、南和西面都是伪军。
日军守住东面,只让伪军从其它三面进攻。
张治安灵机一动,决定瓦解敌军,他让战士们先停止进攻,然后把双手弄成喇叭筒,大声呼喊:“兄弟们,鬼子让你们当炮灰,你们家里谁没有父母、老婆?”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是张治安,大家是老乡,今天放我们走,日后我也会照顾你们。”
张治安从1938年就在齐河大队,跟伪军打交道,谁不认识他?
因此,他这一喊话,伪军们闹嘀咕了:可不是嘛,日军在后面不动,让大家玩命,死了白死,何苦?
但后面有日军督战,不打怎么行?他们也为难。
这时候,张治安又说:“向天开枪。”
这么一说,伪军受到启发,枪口向上抬高了打。
伪军有一个小队,队长不开窍,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卖命,他大声对部下说:“打死八路军,有赏,大家别听八路的,冲啊。”
杨升堂指着喊话的伪军队长对战士们说:“集中火力,打这个人。”
他话音未落,伪军队长就被一个战士击毙了。
这之后,再也没有伪军头目敢“顶风作案”,伪军们大都开始磨洋工,向天开枪。
到了下午5时许,日军疑惑了,村里八路军看样子没有多少人,怎么就攻不进去?
他们不再当看客,开始发起冲锋。
日军训练有素,武器装备也先进,这一来战斗变得惨烈了。
交战几个小时之后,我军的子弹也所剩无几,敌人不断抵近。
一个小时之后,日军冲到了大院里,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无法避免。
杨升堂大喊一声“上刺刀”,说完端着步枪跳下房顶。
战士们纷纷上了刺刀,摆开架势,瞪着血红的眼睛,呐喊着和鬼子开始捉对厮杀。
一时间,村里面喊杀声、刺刀撞击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听得心惊肉跳。
尽管战士们很勇敢,但是架不住对方人多,到了黄昏时分,80多人只剩下不到一半,其余的大多数牺牲和受了重伤,包括1排长孟超,3排长马蛋、副连长李铁军。
这时候,日军身后响起了枪声,他们吓得心惊肉跳,判断八路军援兵到了,急忙撤兵。
这时候,副政委张治安、连长杨升堂趁机带着2排长牢克营等20多人多冲出重围,从薄冰上滚过了齐河河面。
鬼子一看八路军突围了,垂头丧气,带着几十具尸体回去了。
他们怎么也搞不明白,自己这么多人,竟然让八路军给突围了。
突围之后,他们发现,副连长和首长不见踪迹。
等了好一会他们才等到了首长,原来他们并没有过河,而是在冷静地等待最佳机会出击,关键时刻他们在背后打枪,让日军产生误判,匆忙撤军。
刘贤权
不然的话,后果更加严重。
这时候,杨升堂才看清,护送的首长是曾经担任冀鲁豫军区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后来担任鲁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刘贤权。
这次回来,他是担任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
这时候的刘贤权也受了伤(妻子王晴在突围中牺牲),只得将他安排在附近一个老乡家养伤,一个月后到冀鲁边赴任。
大李庄战斗之后,冀鲁豫军区立即开始紧锣密鼓的排查,挖出了泄露刘贤权行踪的内奸——冀鲁豫军区的一名作战参谋,此人是日军安插在我军内部的特务。
护送刘贤权的任务只有他和参谋长两人知道,这个败类很快将此信息透露给了日军。
后记:
杨升堂建国后曾任昆明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军务处长。刘贤权后来担任渤海3分区司令员,1950年任38军副军长,志愿军47军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
参考文献:
《冀鲁豫党史资料(2-7卷)选编》
《二野军政大 学校史资料选编》
《齐禹县人民武装斗争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