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下,居然埋葬着一位皇帝,现今却无人祭拜荒草丛生 !
在一次采访中,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被问及他的薪水问题时,给出了令人震惊的回答:“我在中国任教40年了,我从未拿过一分钱薪水……”这番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丘成桐对中国数学教育现状的评价更是直言不讳:如果中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丘成桐是一位罕见的数学天才,他的导师是顶尖数学家陈省身。他在27岁时攻克了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32岁时获得了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维布伦奖,34岁时获得了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尽管丘成桐是美籍华裔数学家,但他在取得成就后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国,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因此,许多人对他的薪水感到好奇,当他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他的薪水时,丘成桐却表示在中国任教40年来从未拿过一分薪水,他解释说:“不是他们不给,而是我不要。”丘成桐说:“我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为大数学家,另外一个是提升祖国的数学,使它领导世界数学。”他实现了第一个心愿,而第二个心愿,他正在努力实现。作为一名数学家,丘成桐比任何人都清楚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关键,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常常将保持数学领先地位作为他们的战略需求。举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吸引了大量的犹太裔数学家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数学家移居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数学家阿兰·图灵的数学研究奠定了计算机逻辑的基础,CT扫描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医学检测病人身体状况的科学依据。那么,中国距离成为数学强国还有多远?丘成桐表示:“中国数学教育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丘成桐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数学教育现状的担忧。中国学生在数学基础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例如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赢得过19次总分第一,而美国只有5次。然而,除了考试成绩上的优势之外,中国很难培养出杰出的数学家。这是因为应试教育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消磨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今,在数学课堂上,注重的往往是答案和考试成绩,而缺少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这导致数学这门本应是研究思维的学科变得本末倒置。丘成桐强调: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按照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事实上,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小学老师在讲台上完成的!相比之下,美国人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推行了STEM教育理念,强调将数学作为技术和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培养孩子们的科技和工程素养,培养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正是这种教育体系的支持,使得美国能够源源不断地发掘各个领域的人才。即使是普通学生,在注重数学的国情影响下,仍然可以成为出色的数学人才。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其实,这个观点刘薰宇先生早就提过!刘薰宇是一位数学家,许多人可能不熟悉他,但杨振宁曾说过:“我是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后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刘薰宇先生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理系,并在法国留学。回国后,他于1950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负责全国中学数理科统编教材的工作,参与了当时我国全部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刘薰宇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的著作《给孩子的数学三书》是数学科普的经典之一,不仅在那个时代影响深远,而且对现今的读者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给孩子的数学三书》是由三册组成,分别是《马先生谈算学》、《数学趣味》和《数学的园地》。这套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趣味数学开始,帮助孩子们逐步建立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幽默的段子和故事,讲解函数、方程、变量、微积分等概念,以及它们的应用。例如,在《马先生谈算学》中,书中以“马先生”的口吻通过有趣的故事向学生们介绍数学知识,并收集了100多道问题加以解释,便于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就不用再担心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了。它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激发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兴趣。 [暑期推荐]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全三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