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穷人娶不上媳妇,怎么才能延续香火?他们的方法有悖人伦
男多女少 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现象在古代更为严重一些,尤其是在清朝时期。
受“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当时的女性以生子为傲,这就导致了男多女少、穷人娶不上媳妇的现象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18岁还未结婚的男子比例高达50%,每两个男性中就有一个没有媳妇,而这些男子大多是来穷苦人家。
这放在以繁衍子嗣为目标的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为了有子嗣延续香火,这些娶不上媳妇的穷人就想出了一揽子“馊主意”。
典妻
什么是典妻?
典妻的“典”字取“抵押”之意,顾名思义,典妻就是将妻子抵押出去的意思。
一方面将媳妇“租”出去的人家也可以 减轻人口压力,并赚取一些钱财 。
另一方面娶不上媳妇的“穷光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让“租”来的“媳妇”为他们生育子嗣,延续香火。
对于这些“穷光棍”来说, 这样典妻的方式要比正儿八经娶上一个媳妇”划算”得多 ,甚至连一些有钱人家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也会采用这种方法。
而清朝著名文人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中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据说有一户姓唐的人家,因为 没钱吃饭便将家中的媳妇“租”给了镇上有名地主 。
却不想地主看上了他的妻子,便使手段将合同上的一年期限改为了十年,在两人因此争吵之际,被“租”出的女子不堪受辱,便跳河自尽了。
由此可以看出, 典妻现象的出现,让当时从小接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思想的女子不能接受。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存在卖妻的现象,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贾捐之就说过: “ 然嫁卖妻子等行为,法不能禁,而义亦不能止,此实江山社程所忧矣。”
其大意就是如果买卖妻子的行为不能制止,这对江山稳定是不利的。
而东汉时期时,历任皇帝针对这个现象都做了明文规定:“民有嫁家卖妻子欲归父母者,自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因此消失, 反而从“卖妻”慢慢转变为“质妻”,形式和典妻异曲同工。被视为典妻的雏形。
等到了宋朝,典妻这种现象才算是真正开始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就记载了, 因为饥荒租卖妻子的行为。
明清时期典妻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出了
尽管典妻这一现象古代社会是明令禁止的,但依旧没有根除殆尽。
换亲
换亲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交换妻子,而是 在古代,两户人家互相交换女儿为妻的现象。
在一些农村山区,那些因贫穷娶不上媳妇的人家, 他们就会将家中的女孩交换出去,给自己儿子换来一个媳妇。
如果换到一个正常的人家还好,就怕 一方男子在身体精神上有缺陷,这样换亲的女子一辈子也就毁了。
换亲这种行为早在母系社会部落时期就有体现,那个时期的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部落统治,保持部落血缘。
换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 把女性当作物品交易的行为 ,直到现在一些落后的地区还依旧存在着这种陋习,在民间被叫做“姑嫂换”。
一女多夫
在古代,一女多夫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一些待婚男子过多,但又因为过于贫穷没有条件的家庭, 就会给家中待婚的男子娶一个妻子,生下来的孩子也会共同抚养。
甚至还出现了“父妻子承”的行为,在古代的一些游牧民族里, 如果父亲去世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妾室,也就是没有血缘的“后妈”。
据史书记载,隋朝的义成公主就连续被“继承”四次,而蒙古国也明文规定了: 父亲死后,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父亲除生母以外的女人。
就连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
在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按规定王昭君要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
王昭君不能接受 这种不合乎伦理的行为 ,想要归还故里,但当时的皇帝并不允许,更是要求她遵循匈奴的民俗。
万般无奈的王昭君只好改嫁给了自己的继子。
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的女子是十分可怜的,她们不仅失去了人权,就连最后的尊严都不配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