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大“流放”地,都是现在的哪里?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在《甄嬛传》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
甄嬛的父亲因为被陷害,最终流放到了宁古塔。
要知道,“流放”是古人对罪大恶极者的严厉惩罚之一,它意味着将犯罪者送往荒芜偏远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必须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无法预测的命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流放”的概念往往与神秘、恐怖、悲惨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当年看电视的时候,只知道犯罪之后被流放特别惨, 如今却发现自己的家乡竟然是古人被流放的地方。
那么古代有四大“流放”地,到底是现在的哪里呢?
湖北(房县)房陵——古代流放之所
湖北房县,古称“房陵”,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南部,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之一。
历史上,这里成为了许多犯罪犯被发配和监禁的所在地。
更夸张的说法是,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成为了有名的“流放地”。
据说尧帝其子丹朱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失败,就被发配到了这里。
而在先秦时期,北方中原强国秦国的崛起,屡次南下攻打诸侯国。
时任赵国君主的赵王迁, 在与秦国作战中失败,被俘虏至秦都咸阳。
为了防患于未然,秦始皇下令将赵王迁发配到遥远的房陵深山,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据说,他被软禁在一座深谷之中,终其一生未再见到中原故土。
而秦国的宰相吕不韦,也曾被流放到房陵。
据说当时吕不韦已经老迈,根本无法忍受在这样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最终他在半路上便吊死在了一棵大树上。
他的妻儿也被发配此地,在荒山野岭中活活饿死。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有名的“王室子弟”又或者是“异姓诸侯”被流放到“房陵”。
毫不夸张的说,许多人在到这里之后, 由于不适应忽然变化的环境,大多数都染病去世了。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被徙置房陵途中或在此地不久之后即病故或自杀。
少数幸存者,也只能在这片深山老林中谢顶,与世隔绝。
对于他们来说,房陵无疑成为了真正的“罪人流放天堂”。
直至隋唐时期,房陵的流放功能才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江南、湖南等地。
但即便如此,唐太宗的几名子女还是被发配到了此地。
残酷的天堂——古代流放地,今日旅游胜地
海南岛位于我国最南端,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热带风光。
如今,这里已成为许多游客向往的旅游天堂。
然而在古代,这里曾是被贬官和犯人最惧怕的流放地之一。
要知道,海南岛在秦朝时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版图, 但是由于位置偏远,这里一直较为落后和荒芜。
尤其是古代的崖州(今三亚),四面环海,易守难攻,更是成为了理想的流放地。
来到这里的犯人和贬官,面临的是酷暑、饥饿和来自当地土著的威胁。
可以说,崖州是一座与世隔绝的牢狱,让人绝望。
根据书中记载:“夏则溽暑,冬亦温和”,可见这里的气候温差有多大。
更为严酷的是满清朝廷将崖州视为犯罪官员的最佳流放选择。
因为这里四面环海,一旦登上此岛就难以脱身,再加上当地土著居民也常将外来汉人视为敌人,来到此地的官员往往遭遇威胁性命之灾。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崖州迎来了繁荣,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本地开发, 宋朝之后,这片土地已非严酷的流放之所。
如今,崖州吸引着无数游客,探索它容貌迁移的历史印记。
这片曾使许多先贤经历地狱煎熬的土地,已然成为了人间天堂。
岭南:一个被“丢”的地方
苏轼曾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面上看是他在岭南吃荔枝无忧无虑, 其实这背后却隐藏着他身陷囹圄之中的无奈。
岭南在古代就是一个著名的流放地,那个时候这里大片原始森林覆盖,充满瘴气。
秦汉时期已经有人被送到这里,可见岭南的恶劣程度。
东汉时,就有一位县尉因为犯罪被发配岭南, 结果一到任就直接自杀了。
历史上,还有其他许多官员被发配岭南后,或是拔剑自尽,或是得了热病离世。
岭南,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常作为罪犯与贬官“流放地”出现的区域,范围广袤,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都在其境内。
光是唐代,就有300名流人和200名降官被贬到岭南,其中不乏名流巨擘。
进入宋代后,岭南的流放功能愈发强大,越来越多官员为平息政争而被“指派”至此。
据记载,仅广州一地,流放官员就达数百人。
这个地方气候炎热,毒虫猖獗,一片密林沼泽。
据《水经注》记载,秦代派兵开发岭南时“道路阻塞,气候潮湿,毒蛇猛兽伤人极多”。
来自中原的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常有病死的情况发生, 所以古人视其为地狱,被发配至此就如同等死。
宋代北方战乱频仍,寇准等名臣也来到岭南,继续推动这里的进步。
到苏轼被贬时,岭南已是热带水果之乡,他能吃荔枝吃到腻。
然而岭南并非永远都是这般恶劣之地。
在汉武帝时期,中原与岭南的交通一度打通,而到了唐宋,这里已经成为了繁华之地,广州一座城市就聚居十几万外国商人。
这使得许多文人得以在负隅顽抗中找到些许乐趣, 比如苏轼就是在此地放眼看尽天下事,写就千古绝唱。
而苏轼笔下所见,只是这个地方发展的过渡期。
所以我们在读他的诗时,也应当明白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沧桑,这片热土曾磨难过无数英雄,亦曾孕育出无数传奇。
如今的岭南更是经济文化一枝独秀,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无限的生机。
一个“被丢弃”之地,经过不断开发,终成了让人向往的宝地。
宁古塔:隐匿在历史阴影中的流放之地
说起宁古塔,其实它并不像“雷峰塔”一样是个塔,反而是一座城池。
宁古塔,这片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的土地, 曾经承载了无数人的泪水和绝望。
作为清朝重要的流放地,这里曾经关押过成千上万的受难者。
无论罪名如何, 他们都难逃在这片荒凉冰天雪地中度过余生的悲惨命运。
每当皇帝一怒,便有新一批犯人被发配到此。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权贵也只能在荒原上与草泥为伍, 他们白天在树林和田野中劳作,衣不遮体,饥寒交迫。
到了夜晚更是无处藏身,只能紧贴在墙根取暖。
也有些人直接被投入牢狱,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可以说,每年的酷寒难挨,最低气温高达零下四十度,终年积雪数尺,草木难生,野兽成灾,流放者如坠冰窖,大多数人甚至来不及到达目的地就已经丧命路上, 少数幸存的人也只能面临披甲人的百般折磨。
根据相关记录显示,光是在顺治到乾隆这短短几十年间,被发配到此地的人就高达十几万,他们大多数都未能活着离开,成为这片冰封土地上的一具具白骨。
也有极少数幸运者在罪名赦免后度过余生,但终其一生都难忘那场可怕的流放经历。
然而,流放也使这块荒凉之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与本地女真文化互相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一些流放官员将中原的技艺带到了宁古塔,改善了这里落后的生产力。
如今的宁古塔,早就没有了往日的荒凉景象。
在过去的时代里,流放被视为一种极刑,是对犯罪者的严厉惩罚;而在今天,一些曾经的流放地已经成为了繁荣的城市或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