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百多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旅游

哈尔滨火了-他们坐不住了!

banth 2024-01-14 旅游895
万万没想到,继哈尔滨爆火之后,整个东三省似乎都,卷,起来了,而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也出现了几个让人意外的身影。

万万没想到,继哈尔滨爆火之后,整个东三省似乎都“卷”起来了。

为了吸引游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长春给冰雕戴上了砂糖橘帽子。

企鹅也都穿上了大花袄。

哈尔滨有冰上气垫船吸引游客,通化就推出了冰上坦克。

就这,吉林的网友还不满足,一个个在吉林文旅的评论区留言:“别睡了,赶紧起来宣传大美吉林啊!”

沈阳文旅局局长也坐不住了。

亲自出镜邀请顶流广西“小砂糖橘”们到沈阳游玩。

有萌娃说想吃东北冻梨和铁锅炖大鹅。

局长火速回应,热情邀请,生怕错过一点宣传的好机会。

而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也出现了几个让人意外的身影。

有人装扮成了石油工人的样子,挥舞红旗,喊着号子,宣传自己的家乡大庆和令人难忘的“大庆精神”。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地方如此卖力地宣传自己的样子,竟然有点泪目了。

面对这波来之不易的流量,他们是多么急切地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啊。

淄博烧烤火了,火的是淄博这一个城市;

哈尔滨冰雕火了,火的却是东北三兄弟。

这场由哈尔滨率先开始的冰雪热,现在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旅游事件本身的意义。

一个东北姑娘,看到游客对哈尔滨和东北人的高度评价后,忍不住落泪了。

她说:“终于有人知道我们东北的好了。”

看着网上一个又一个的段子,搞笑之余,仔细咂摸咂摸,品出来的却都是心酸。

这次,终于轮到东北给自己正名了。

东北的好,我们了解得还太少太少。

别看现在的东北似乎没什么存在感。

但它曾经的辉煌,至今无人能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是东北人用自己的臂膀,支撑起了工业化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有56项放在了东北。

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在此处沸腾;

第一声汽车的鸣笛,在此处响起;

第一艘万吨远洋游轮,同样是东北制造。

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机械装备和汽车工业基地,都在东北。

单单是沈阳一条北二路,就创造出了我国工业史上350个“第一”的奇迹。

那时的东北,到处都响着叮叮当当敲钉打铁的协奏曲。

一辆辆火车满满当当地开出东北,运往全国各地。回来的车厢却大多空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0年,东北三省给其他各省无偿输送了5亿多吨钢材、368.8万吨焦炭。

在最辉煌的阶段,东北重工业规模甚至能占到全国重工业产值的98%。

而东北的奉献,远不止于此。

富起来的前提,是饿不死。

于是,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无数东北家庭,将自己最宝贝的孩子,送到了这片荒凉之地。

一望无际的土地上,他们每天的劳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最初,这里一亩地上只能种出26斤小麦。

但青年们喊着“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口号,硬是在冰封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奇迹。

那时,在北大荒流行着一种说法,叫“献完了青春献终身,献完了终身献子孙”。

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心甘情愿为此燃烧。

如今,这里每年的粮食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是136.8公斤。

因为有东北老铁在,我们才敢大刀阔斧地向前迈进而没有后顾之忧。

这些年,不少以东北为背景创造的文艺作品频频出圈。

《漫长的季节》《父辈的荣耀》《钢的琴》……

其实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这些作品,都隐藏着一种共同情绪——失意。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东北曾经的风光已不在。

2001年,辽宁阜新成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东北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同时第一波下岗潮,无情地冲击着东北的地基,荣耀与光环全都摇摇欲坠。

产业老旧,经济增长缓慢,让深爱着这里的年轻人,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以寻求更多的机会。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人口10年内减少了1101万人。

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人,是人口流失最多的省份。

2021年,东北最后一个千万级人口城市哈尔滨,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多少东北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以后考出东北”。

新一代东北人,生来就是为了离开东北。

那些辉煌过后的沉寂,让人无限感慨。

昔日的荣耀已成过眼云烟,曾经的豪情壮志只余雄心未酬。

所以我觉得,东北的底色中,始终蕴含着一丝苍凉。

但东北人的性格和这份苍凉,偏偏格格不入。

网上之前有一个热梗:东北不养i人。

在东北人的身体里,仿佛天生就带着乐观的基因。

出生前就被写好了一套幽默的程序。

只要一个聚会里有东北人,你就永远不用担心冷场,因为没有一个东北人会允许把话掉在地上。

你随口说一句“今天真堵啊”,陌生的东北司机必定接一句“可不咋滴”。

你只要叫一声“大兄弟”或是“老妹”,就算素不相识,对方也能和你聊到天南海北。

在东北,没有哪两个字比“大哥”更加好使。你喊一句“大哥帮帮忙”,身边立马就能围上来十几个人。

热情和幽默,已经刻在了东北人的骨子里。

没有哪个方言,能像东北话一样有这么大的语言魔力。

有些人不明白,为啥东北人整天就是乐呵呵的呢?

其实,东北人只是在用幽默与生活中的苦难周旋。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东北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从闯关东的跋山涉水,到日寇的摧残蹂躏,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辛苦艰难……

无数东北人在这片土地上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再艰苦的环境,也挺过来了;再沉重的劳动,也没有压垮他们的脊梁。

正因为他们经历过大起大落,所以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才尤为深刻。

任何沉重的东西,都能被他们用三言两语消解。

就像他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那能咋整,人不还是得活着?”

生活把我打趴下,我就躺着给生活讲个笑话。这就是东北人独有的生活智慧。

只要你用心去看,就会发现东北这颗珍珠的洁净闪亮。

这里美景如画,不仅有哈尔滨的漫天飞雪,还有漠河的绚烂极光。

有长白山的雄伟壮丽;有雾凇岛的人间仙境。

古朴与现代交织,历史和风光融合。

既有沈阳故宫的古色古香,也有欧式建筑的富丽堂皇。

这里没有暴烈蛮横,有的是大气实在。

5块钱能在早餐摊上吃撑;20块钱的菜量能让南方人看呆。

戴着大金链子、背上雕龙画凤的大哥不一定凶神恶煞。

他也许很愿意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一把,带着一股子“这不就顺手的事么”的潇洒。

这里写满了生活的无奈,但到了东北人嘴里就只有一句轻松的调侃。

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就是最具东北地域特色的浪漫。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遭遇了多少冷眼与漠视,东北人的豁达和血脉里那种热乎的人情味儿,从来没有变过。

希望哈尔滨的红火,只是东北走出偏见的开始。

属于东北的那个春天,就要来了。

广告7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