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走进珠海会同村,领略浓浓岭南风,发现不一样的美
叶檀:走进珠海会同村,领略浓浓岭南风,发现不一样的美
小鱼儿的碎碎念叶檀老师去珠海会同村了。应该是在元旦前后吧,当时她拜会董明珠,特意去了一趟珠海最美村庄—会同。
她赞叹会同村浓浓的岭南风与西洋风结合的美,赞叹会同村简约而高端的审美,超前而灵动的设计。感叹会同村这样一个地方,给人类以文明,给岁月以静好。
浓浓岭南风与西洋风相碰撞
文艺人最好的生活,是住在一个修缮好的明亮的古宅里,享受着先进文明。而珠海会同村正符合,它既不是纯粹的破落,也不是纯粹的高楼大厦。
会同村是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下辖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纪念开村始祖莫会同而取名会同村。该村坐落于凤凰山北脉丘陵地区,属凤凰山古道沿线村,村东有介木坑河,村旁有正坑水库。
会同村不张扬,不铺张,灰瓦、青砖、飞檐,没有让人弹眼落睛的色彩。建筑布局整齐,外形色调一致,嵌填在“棋盘式”方格网形成的整齐的宅基地中。一幢素朴的岭南民居与西洋风的繁花和露台相结合,中国古风和西洋建筑完美地在生活中融合。
岭南灰墙花砖与西式教堂钟楼一般的雕楼,显示出主人肩挑着东西文化。让每个前来探访她的人强烈地感受着这座著名岭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简约高端的审美与超前灵动的设计相融合
村口不见大红灯笼,不见气派门楼,以一堵低矮的古墙代之,边上一条护村河,需两人合抱的百年古樟木,静立一侧,穿越亘古岁月而来。
不同于一般的古村落,会同村街道宽阔,从民居到祠堂有完美的动线图。以至于一开始以为会同村是彻底推倒重来,修旧如旧的。在确认之后才知道,村子初建的时候就是如此,结构早就设计好,俗称三街八巷,设计相当现代。
会同村的祠堂、民居建筑质量上乘,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梁架体系,抬梁、山墙承重混合使用,而在外檐处雕刻石柱代替木柱以避风雨潮气为当地特色,石梁托、雀替、牛腿的透空雕刻工艺非常高超,100多年来未失风采。
我们也有如此简约而高端的审美,如此超前而灵动的设计。会同村的超前审美背后是巨大的财富根基。
原始财富的积累与血脉文脉的承载相辉映
会同村是广东、福建人下南阳经商的典型,村里的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从1870年到1931年,担任原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太古洋行代办。 他们为太古洋行的船运业、制糖业、船舶工业、保险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积聚了财富。 然后1000多位族人乡亲被带出乡门,成为揉和东西方经营之道的先驱者,在香港、广州、上海、福建遍地开花。 创办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经商之后,照例要读书从政、回乡祭祖,会同村因此成为血脉和文脉的承载地。
其中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式禅院,名叫栖霞仙馆。由莫仕扬的嫡孙莫咏如于20世纪10年代为纪念他的妻子建造,也是这位成功买办消暑度假、交朋结友的乡间会所。
它使会同村在1922年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上电和放映电影的村子,因为热心桑梓的莫咏如不仅把栖霞仙馆向乡人开放,使栖霞仙馆成为会同村具有半开放性质的花园,还从香港购回了柴油发电机安放在栖霞仙馆为整个会同村供电,甚至每隔数月就特意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为乡人放映卓别林的电影。
现代文明与岁月静好相邂逅
更知名的孙中山,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老家离此村不远。会同村隐隐有一缕文化气息缠绕,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施施然坐落在村口。几张年轻的脸,在下午的阳光下,穿梭于村头巷尾,呼吸般自然。
走入一幢民居,有大伯守着一个三尺小柜台,卖着茶果。街角精致的小店,有两个女孩卖着自制的花生芝麻糖,据说是个画家开的店。
会同祠已经是一家乡村书店,干干净净地放着一些书与文创。选书也讲究,陈列着《周县官的银两》《古代中国内陆》等非热门书籍,坚守自己的意趣。
虎头帽、马克杯是当地大学生自己创作的。他们是如此可爱,不由得笑出声来,给朋友买了一顶,“强迫”戴上。
宜人的海风吹拂,明艳的花朵在街头巷尾摇曳,杨桃低垂。
给人类以文明,给岁月以静好。原来真的可以有。
请先 后发表评论~

2004年,当时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个消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杨振宁解释说:“翁帆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后礼物。”杨振宁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这为他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他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日后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由于战争原因,杨振宁一家多次搬迁最终迁往昆明。随后他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并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杨振宁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45年,他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的爱德华·泰勒教授的指导下成功毕业,然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也是在这一年,杨振宁与恩里克·费米合作提出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即基本粒子的复合模型。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此外,他在量子可积系统等多个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备受瞩目,各个国家、大学的研究机构和科学院都争相请他担任讲席。2017年,杨振宁选择恢复中国国籍,并回到中国永久定居。杨振宁的一生可以说在事业和爱情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代课时结识了杜致礼,杜聿明将军的女儿。虽然杜致礼并不是学业最出色的学生,但她的美貌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振宁和杜致礼的重逢是在普林斯顿唯一一家中餐厅,当时十八岁的杜致礼因为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以及优秀的英语能力而决定出国留学。重逢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走向婚姻。他们共同度过了53年的美满婚姻,育有三个孩子,二人始终相互扶持,直到杜致礼去世。2004年,当时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个消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杨振宁解释说:“翁帆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后礼物。”翁帆是一次在汕头大学担任学生导游时认识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从那时起两人建立起了联系。杜致礼经常夸赞翁帆是个很好的女孩,这也是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原因之一。杨振宁认为不应将天才的孩子视为天才来培养,因为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悲剧。他建议如果孩子聪明,就不必急于行动。尽管杨振宁自己是天才,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而是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他的三个子女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长子杨光诺于1950年出生,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杨父亲取名“光诺”,希望这个孩子能给杨家带来福气,成为杨振宁的福星。然而,杨光诺对物理学兴趣一般,杨振宁也没有阻止他发展其他兴趣。杨光诺发现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后,杨振宁支持并鼓励他自主选择。高中毕业后,杨光诺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计算机专业,成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次子杨光宇于1958年出生,是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选择了父亲的研究领域的人。他选择了杨振宁的父亲原本希望杨振宁选择的化学专业,并一直攻读到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工业分析研究员从事科研工作。杨光宇同样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对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自学深入地研究天体知识。他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一个私人天文台,发现了两千多颗小行星,并以名人的名字命名了很多发现的行星。他在天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杨振宁的小女儿杨又礼于1961年出生。杨又礼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如同其父母的期望,她成长为一名端庄秀丽、出类拔萃的大家闺秀,并继承了母亲出色的语言才能。杨又礼精通多国语言,从小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她报考了医学专业,并成为一名医护人员。杨振宁的三个子女仍然持有美国国籍,定居在美国。他们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杨振宁从未将自己的兴趣和成就强加在子女身上,而是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他们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三个子女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杨振宁晚年选择回到中国,投身于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并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科技受到西方制裁的环境下,杨振宁的回归掷地有声。他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