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年旅行计划,看看每个月都适合去哪里玩
1973年,一老人走进文物店,掏出一个臭烘烘的碗。店员用手摸了一下,给了她80元。可等他看清碗底的六个字,竟不由惊呼:“快追!”1973年的一天,北京文物商店来了位农村老太太,她从兜里掏出一只脏兮兮的碗,放在柜台上对店员说:“帮忙看一下,这东西能值多少钱?”店员拿着碗一看,里面脏兮兮的,还有一股恶臭。他赶紧把碗放下,问老太太碗的来历。老太太一脸愁容地说:“这碗是家里翻修茅厕时挖出来的,看它比较结实,但上面有不少白色污点,估计不值什么钱,就拿去喂鸡了。现在家里有人生病,看这碗有些年头,就想拿它换点钱,你看着给就行。”店员一听,感觉有点来历,又拿起碗重新打量,发现这碗外部通体蓝色,上面均匀布满了白点。用手一摸,感觉胎体厚重,有温润沉稳之感,像个老物件,就给了她80元。农村老太太看着手里的钱,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在当时的70年代,猪肉才几毛一斤,80元可相当于一小笔巨款。老太太一脸怀疑地说:“这东西能值80元?上面不是有很多白色污点吗?”店员笑了笑说:“大娘,您就拿着,赶快去给家人治病吧。”老太太听后喜滋滋地走了。店员端来一盆清水,开始清洗起来,哪知刚把碗里的污垢清洗干净,就被碗心的六个字给惊呆了,只见上面赫然刻着“明朝宣德年间”字样,笔画纤细工整。而且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一般落款都是在器物外面的底部,而这个碗的款识竟然在碗的内心。店员马上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物件,惊呼:“钱给少了,快追!”可街上哪还有老太太的身影?店员觉得事情重大,赶忙叫来店主。店主见后也不敢怠慢,立即报告给了上面的专家和领导。不久,文物专家耿宝昌就带着一群人来到这里。他们围着这只蓝色的瓷碗仔细查看起来。只见这只碗造型端庄,高11.5厘米,口径为25.3厘米,碗内用白釉烧制而成,色泽纯净。碗的外面是用蓝釉烧制而成,浓重处釉层较厚,薄处则露出星星点点的白色。远远看去,就像蓝色的釉面上洒上一层洁白的雪花,让人感觉古朴典雅。专家经过仔细鉴定,觉得这只碗无论是从器型、材质还是工艺,都是明朝宣德年间在景德镇烧制的瓷器,而且是其中的精品,依据就是被老太太认为有瑕疵的白点。它其实是当时一种罕见的工艺,叫洒蓝釉。洒蓝釉和普通烧制瓷器的工艺不同,要先在器物上施白釉,入火烧制,再用竹管粘蓝色的青釉,用嘴吹竹筒的另一端,使其附在瓷胎上,形成深浅不同的星星点点,再入火烧制而成。这种工艺看上去虽然简单,但想要做出精品却很不容易。因为这一过程需要用嘴吹,不好把握力度。用力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就不同。《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从记载中可见洒蓝釉烧制工艺非常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品种。据说宣德皇帝看到后非常满意,对工匠进行了奖赏。可是,像这样堪称精品瓷器的洒蓝釉,从出现到消失只存在十年时间,而且目前留存于世的一共只有三件。一件在天津博物馆,一件在大收藏家仇焱之先生手中,再一件就是老太太拿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被立为皇太孙。朱瞻基继位后,对内重视农业,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让社会富足;对外又实行安抚政策,力主和议,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当时的经济一度达到鼎盛时期,与父皇开创的时代在历史上合称“仁宣之治”。宣德皇帝在闲暇之余特别喜欢斗蟋蟀、养鸟。有一次他大摆宴席,宴请有功之臣,对他们进行重赏,奖品竟然是每人一笼鹦鹉。后来,宣德皇帝又迷上了掷色子,但由于盛饭的碗口太小,稍一用力色子就蹦了出去,用来装水的盆子又太大,感觉有点碍事,于是就下旨让景德镇御器厂烧制一种比碗大但比盆小的瓷器,专门用来掷色子,而且要求釉色独特。当时景德镇御器厂集中了全国最好的瓷土和顶级工匠,以保证做出的瓷器精益求精,百里挑一。御器厂接到圣旨后,不敢怠慢,马上组织工匠进行研制。他们在元代蓝色釉料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终于烧制出了令宣德皇帝满意的洒蓝釉钵。可惜宣德皇帝在位时间只有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正月宣德皇帝患上不明之症驾崩,年仅36岁。虽然后来的明朝皇帝也下令继续烧制,但由于工艺复杂,成功率低,成本太高,就停止了。直到清朝康熙皇帝觉得这种难得的工艺失传有些可惜,下令重新烧制,才又在市面上盛行。不过清朝烧制的洒蓝釉,由于温度比明朝的1100摄氏度还高了100度,所以雪花点没有明朝的洒蓝釉那么明显。现在,老太太拿来的这个洒蓝釉钵陈列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它代表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