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南海盗捞者,让中国海洋考古从此站立起来!
话说在1986年的4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佳士得拍卖行中,一场为期5天的拍卖会刚刚拉开帷幕,本次拍卖的是一批18世纪中国制造的青花瓷器,来自于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底沉船“海尔德马尔森号”。
在拍卖会开始前,拍卖的委托人、也是沉船的发现人和打捞人迈克·哈彻船长激动地说:
女士们先生们,为了这次拍卖会,我专门拿出了15万件精美的中国瓷器。可能有人会好奇,这是你在“海尔德马尔森号”发现的全部瓷器吗?当然不是!我们在沉船里一共发现了203箱瓷器,数量超过20万件。也许还有先生会问,那其他的那些呢?你为什么不一起拿出来拍卖?因为它们不在了!破碎了!消失了!哈哈哈哈!!!是我,把其他那些瓷器粉碎了!可能有人会觉得我疯了,为什么要破坏自己的财产呢?事实上,那些瓷器在我眼里不够精致,不够完美!我卖就只卖最精美的!所以,今天呈现在各位面前的,都是制造于18世纪的最精美的中国青花瓷,请大家不要吝惜自己的钱包,尽管举牌吧,我保证,这些拍品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谢谢!
可能有人会好奇,小剧场里出现的这位该不是个疯子吧?还真不是。这个叫迈克·哈彻的人,是个职业寻宝人,或者叫宝藏猎人。
这个职业听上去是不是挺拉风的?反正在迈克·哈彻自己的眼里,他应该是挺拉风的。
哈彻和他打捞的中国瓷器
可是如果您去问问国际考古学界的专家们,他们保证是异口同声地告诉您,迈克·哈彻以及跟他类似的一帮宝藏猎人,完全是国际海洋考古学的灾难!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这个迈克·哈彻究竟又做过些什么事呢?
穷小子追逐梦想变成“水底海盗”
说起来,这迈克·哈彻其实也是个苦出身。1940年,他出生在英国,具体地点不详。
为什么会不详呢?因为他自己的记忆是从孤儿院里开始的。再联想到那是1940年代,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呢,那会儿的英国正被纳粹德国轰炸得喘不过气来,八成这孤儿院里也不会留下什么详细记录了。
幼年的哈彻,就在这么一个环境里慢慢长大。到了他14岁那年,因为英国的孤儿院经营困难,哈彻和同院的一批孩子们,还被送去了澳大利亚生活。
可想而知,这样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肯定跟幸福两个字是沾不上边了。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哈彻迷上了各种描写寻宝故事的书籍,他从书籍中寻找慰藉,这也让他对这种从天而降的财富产生了疯狂的渴望——没办法,穷怕了。
多年以后,哈彻曾经这样回忆当年的生活,他说:
“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其他伙伴过上好日子。现在想来,这是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影响了我的一生。”
抱着这样的人生目标,成年后的哈彻离开了孤儿院,开始踏上他的寻宝之旅。
1970年,他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申请成立了一家商业打捞公司,专门打捞二战中沉没的商船和军舰。
可能有人会好奇,这种打捞行为真的是合法的吗?
其实国际上对于沉船打捞的立法,长期以来是个空白。如果沉船是位于一个国家的领海里,那尚且还能受所在国的法律制约,可如果是在公海里,那基本上就属于没人管了。
联合国针对沉船打捞的法律,要直到1994年的《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之后才渐渐被各国接受。所以,哈彻当年干的,完全是钻了法律上的空子。
虽然如此,他这买卖一开始也没挣到什么钱,因为他打捞二战的沉船,主要是为了回收船上的橡胶、锡和其他金属,说白了他就是个海洋收废品的,这买卖的利润可真不算高。
实际上,他早年的经历中,干得最赚钱的一次,也不过就是在1981年,参与了一艘荷兰潜艇K XVII号的残骸调查,因为这次是荷兰政府买单,报销了哈彻的相关开支,让他赚了个小钱而已。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哈彻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发生了什么呢?
1981年初,哈彻听到了一条新闻,说的是一个菲律宾渔民,在中国南海附近捕鱼的时候,意外从海底捞上来一批瓷器,当地人怀疑,这海里可能有一艘古代沉船。
敏锐的哈彻立刻意识到,有沉船?这是我的买卖啊!他立刻招揽人马赶赴了菲律宾。
凭借着多年的从业经验,他很快就找到了这艘沉没于15世纪的中国古商船,他从中打捞出来了两万多件中国古瓷器。
抱着尝试的心态,哈彻把这些瓷器进行了拍卖,没想到,轻轻松松就从这一单买卖里挣到了上百万美元。穷小子哈彻,这回可是发了大财了!
有依据的捞古沉船,一捞一个准
尝到了中国瓷器甜头的哈彻,马上转变了自己的业务方向,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古代沉船的打捞上。
可是面对着茫茫大海,哈彻又该去哪里寻找这样的古代沉船呢?
要说这哈彻脑子还是灵活,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世界上有个地方,能找到大量的古代沉船,哪儿呢?图书馆。
这可不是我瞎说,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里,保存了大量的旧航海图、航海日志和相关资料,哈彻觉得,只要把这些资料认真梳理仔细拼凑,就一定能找到古代沉船的记录。
他专门花钱聘请了许多考古专业的高材生,外加一批海难事故的研究人员,把这些人统统轰进图书馆里,让他们进行专门的研究。
您别说,还真让哈彻猜对了,经过这些专业人员的研究,在哈彻之前一直瞄准的南中国海海域里,还真找到了不少沉船!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这地方的沉船特别多呢?
在这我们得插上一句,您要知道,从古至今,南中国海一带一直是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古时候有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大航海时代,那些海上强国们的商船,也是往来于这片海域,运送各种瓷器、茶叶和香料。
这运货的船一多,自然沉得就越多。那年头的航海技术又不怎么可靠,遇到点天灾人祸很可能就连船带货全沉底了。
对这些失事船只的船员或者东家来说,这是不幸的悲剧,可是对哈彻这样的宝藏猎人而言,辽阔的南中国海底,那简直就铺着一层厚厚的美元啊!
靠着专业人员的定位,哈彻很快锁定了一个目标,一艘名为“海尔德马尔森”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那么这条船,又有着什么来历呢?
大约在16 、17世纪,大名鼎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南中国海地区的贸易,他们靠着从中国进口瓷器卖到欧洲,着实是发了大财。
大约在1752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十七年的冬天,这艘“海尔德马尔森号”带着满满一船的瓷器和黄金,从中国的南京出发,目的地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不幸的是,这条船出发才16天,就在中国的南海撞上了礁石,沉了。这样一艘装满了宝货的沉船,自然吸引了哈彻的注意。
靠着专业人员的帮助,他很快就锁定了船只失事的大致海域,更让他兴奋的是,靠着丰富的打捞经验,他一眼就看出海底的一座凸起的小山,那就是“海尔德马尔森号”的残骸!
哈彻带人从这堆残骸里,一共打捞出了203箱瓷器、147块金锭,外加火炮、火枪等其他文物。
出水文物的数量,创造了有史以来南中国海地区发现文物数量之最。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打捞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这是为什么呢?
就如同咱们开篇小剧场里提到的那样,哈彻最终只保留了23.9万件瓷器和125块金锭,其他的瓷器他统统打碎了,金锭也直接给融化了!这么做的目的,用一个词就可以解释——囤积居奇。
在哈彻眼里,这些出水的文物只是能换钱的商品,所以越稀罕越值钱。
可他忘了,这些都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记述了中国当年对外贸易的历史,怎么能就这样随意毁坏呢?!
更让中国人愤怒的是,之后哈彻又拿出了其中的15万件瓷器,委托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拍卖行给这次拍卖专门起了个名字,管这批拍品叫 “南京船货”。
拍卖会预展现场,哈彻(左)和“南京号”上的瓷器
消息传回了国内,国家文物局立刻出面,要求制止这场可耻的拍卖,可是人们翻遍了海洋公约和海洋法,居然找不出一条可行的法律依据来。
刚才咱们也提到了,联合国国际海洋公约要到1994年才生效呢,当时可是1986年。哈彻的行为,就是成功钻了法律的漏洞。
无奈之下,国家文物局派出了两位专家,带着砸锅卖铁凑出来3万美元赶赴阿姆斯特丹,想要花钱买下这些文物。
然而,这笔钱连起拍价都不够,两位专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一个接一个地落入西方收藏家的口袋里。
至于那个委托这次拍卖的哈彻呢?通过这次拍卖,一共赚到了2千万美元!
打捞中国文物,高价拍卖
哈彻的这种行为,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争论,不光是中国人,就是国际考古学界对于他这种打捞文物拍卖的行为,也是议论纷纷。
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在一个国家国境或领海内发现的文物,应该归所在国所有。这就意味着,如果“海尔德马尔森号”出水的地点是在中国的领海内,那哈彻就根本没权利进行拍卖。
问题在于,哈彻非常狡猾,他始终拒绝回答他打捞“海尔德马尔森号”的地点。由于缺乏证据,国际考古学界也确实是拿他没办法。
时间转眼到了1999年,哈彻聘请的考古人员,在荷兰人编写的一本书里,发现了一条沉船线索,说的是1822年的1月14日,一艘名叫泰兴号的荷兰商船,从中国的厦门港出发,船上载着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外加100多万件福建德化出产的瓷器。当船只行驶到中沙群岛时,不幸触礁沉没,乘客中的198人被路过的美国船只印第安纳号救起,至于其他人,和那100万件瓷器一起,全都葬身海底了。
这本是一次死伤一千多人的严重海难,可是在哈彻眼里,死人不算什么,水底下那100万件德化瓷器才是关键。
通过对印第安纳号航海日志的研究,哈彻锁定了“泰兴号”的大概位置,他带上自己的团队,再次悄悄潜入了中国的南海。
哈彻在“泰兴号”打捞现场
这一次打捞确实不比上一回,哈彻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基本锁定了“泰兴号”的位置。船只的残骸分散在400多平米宽的海底,不过那100万件瓷器大部分保存完好。
为了避免争议,狡猾的哈彻用船从海底拖拽着这些文物,一直拖到公海才最终把它们捞出水面。
跟上次一样的是,他对水底的文物再次进行了毁灭性的提价,他只保存了其中的36.5万件。这批货物由德国的一家拍卖行进行了拍卖,为哈彻换回了3千万美元的收益!
“泰兴号”出水的青花瓷器
好在,和“南京船货”那次拍卖相比,这时候的中国已经逐渐富裕起来了,国家文物局参与了这次拍卖,买下了其中的72件拍品,总算是没让这批文物完全流失。
中国海上文物的保卫战
哈彻在中国南海的疯狂行为,点燃了中国考古队的决心和斗志。为了阻止类似的行为,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哈彻这种私自打捞和毁坏海底文物的行为,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在此之后,许多西方的寻宝猎人就跟鲨鱼闻到血腥味似的,蜂拥而至中国南海。
如果放任他们的行为,那对于中国的考古事业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中国考古队的决心和斗志,腾的一下就燃了起来!
就在南京船货拍卖后的一年,中国宣布成立国家水下考古中心。
从那个时候起,中国政府一方面加紧海洋立法,限制私人对中国海域内古代文物的考察发掘,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水下考古事业。
经过了20年的努力,中国人的水下考古技术终于有了成果:2007年12月,在广东阳江海域,中国国家水下考古队依靠自己的技术,独立打捞出了一艘南宋沉船,沉船名为“南海一号”。
如今这艘沉船已经被安放在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
据我们节目的编辑说,他曾经有幸参观过两次这个博物馆,第一次去的时候,这南海一号沉船还完全泡在水里;等时隔几年后的第二次去时,考古工作者已经把船只的上层部分清理了出来,游客不仅能够看到船只的样貌,还能看到船舱中堆叠着一层层的瓷器,那景象真是非常震撼。这也证明了咱们国家的水下考古技术,如今绝对是世界一流了。
这样的成果,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被哈彻这样的寻宝猎人逼出来的。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还是得来跟您交代一下迈克·哈彻之后的结局。
随着联合国国际海洋公约的发布,加上各国加强了海洋考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哈彻这样的寻宝猎人,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和许多冒险家一样,一旦变得无利可图了,他们就总会动点歪脑筋。
2006年的时候,哈彻与人合伙成立了一个“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因为他之前靠海底寻宝取得了丰厚的回报,所以就对外界声称,自己又发现了一处新的海底宝藏,靠这个噱头来吸引国际投资者。
要说这招还是真灵,哈彻居然从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投资人那里,圈到了4千万美元!
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哈彻似乎根本没有找到新宝藏,他这纯属是诈骗。
到了2007年,一些投资者联合起来把哈彻告上了法庭,这就是哈彻最近一次出现在新闻里了,至于这案子的结果,以及他最后是否被判罪,暂时都没有定论,想来他怕是已经被大众媒体所遗忘了。
对于哈彻这样的人,世人的评价一般分为两极,夸他的人觉得他是个勇敢的冒险家,能够在海底寻觅到遗失的财富;不过骂他的人还是居多,他对海底沉船的私自打捞,以及对出水文物的恶意破坏,完全剥离了文物与考古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考古学的发展绝对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盗宝者迈克·哈彻和他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
就我们中国人而言,对哈彻的感受,恐怕也会分成两种,一方面我们会怨恨他毁坏了我们宝贵的文物;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确实得感谢他,我国如今领先世界的水下考古技术,确实是在哈彻的刺激下诞生的,哪怕这种刺激,并不是哈彻本人所希望出现的。
编辑:谢佳漫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相关文章
- 民国时期的美男子,帅得内外兼修,盛世美颜堪称民国“顶流”
- 泸定桥上13根铁链重达40吨,当初是咋建成的?看完才知古人太高明
- 赐死年羹尧后,雍正如何处置年的妻子儿女?其结果,让人难以置信
- 令人意外的加拿大:面积998万平方公里,但70%都是从一家公司购买
- 中世纪欧洲多脏?贵妇提裙就地解决,圆顶礼帽是为防止头上倒尿?
- 1936年四川大饥荒出现人吃人震惊国内外-历史解密
- 演员马卫军:演了大半辈子日本人,和妻儿定居日本,67岁死在日本
- 大清灭亡后,溥仪的7个妹妹嫁给各界人士,很多明星都是皇室子孙
- 汪伪76号 - 的佘爱珍 - 魔窟里的女人们 - 中 - 爆裂一生 - 9
- 杨虎城孙子找到杀害爷爷的凶手-2005年-祝您活到110岁-笑着说